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华北地区水资源“透支”相当于两条黄河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9 月 12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由于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缺乏对水资源承受力的考量,华北地区水资源超采量已超过10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两条黄河的水量。今天在此间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水大会“中国水日”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刘昌明作了上述表示。

刘昌明说,华北地区人均水资源仅仅是中国人均水资源的15%%,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的4%%。他提供的图表显示,从1964年到1993年,30年间,这里的地下水量呈下降趋势,后10年水资源开采量增长了差不多10倍。“下降得厉害的地区甚至到了海平面以下,一些地方开采率达到了150%%。大量的超采地下水,不仅造成地下水下降,同时形成了大面积漏斗区。”刘昌明说。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项目》调查表明,华北平原环渤海复合大漏斗总面积达7.28万平方公里,覆盖了河北、天津及山东的广大平原,占区域的52%。

两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今天也在同样的场合说,由于地下水超采,我国现在大概有60个城市、地区已经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地下水漏斗。“拿苏州为例,50多年来累计的沉降已经大于60米,沉降区几乎覆盖苏州全市。无锡和常州也差不多基本上连成一片了,这一问题如果不加以处理,后果非常严重。”周干峙说。

尽管是如此超采,但“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而且有一些是严重缺水。”周干峙说,一些城市水体普遍污染,约四分之一城市水质不安全,多数城市存在水安全隐患。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城市都是依托良好的水源发展起来的,城市是用水户最集中、用水强度最大、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要求最高的区域,也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区域。”周干峙说,而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很少考虑资源的承受力,没有做到以水定规模、量水发展。为此,他建议,城市规划应该以水定城,也就是说城市的规模、城市的发展都必须量水而定。同时,在规划中必须考虑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再利用。我们一方面缺水,一方面又存在水被大量浪费。他主张在严格控制用水规模和人均用水量的同时,还要更积极地推广中水的利用。要有规划地推进,抓住要害地方,要害的部门,要害的问题逐步解决。

面对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现状,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张悦用“忧心忡忡”形容自己的心情。在他看来,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解决污水处理和再利用的问题。他说,“在现有机制和体制下,应该调整政府考核的目标,就是变水的处理率为污染总量的削减。这样我们污水厂才有真正的效益。改变财政投入方式,变项目建设资助为环境产出补助,把经济政策用在污染总量的削减上而不是建设工程的规模上。同时,要强化污水收费制度,这可能影响老百姓的眼前利益,但我们这一代不解决这个问题,子孙后代将后患无穷。” (记者 张显峰)

来源: 科技日报

相关文章:
借生态之名上高耗水项目 黄河水资源矛盾加剧
黄河水量调度条例今起施行 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水资源稀缺“发展速度”惊人 未来20年形势严峻
我国水资源危机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水资源短缺警钟敲响 长三角城市化应"量体裁衣"
"十一五"期间中国有望"规模化利用"海水资源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