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分析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类发展巨大进步的重要原因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来了家庭收入的不断增加,扩大了政府的各种资源,增加了直接促进人类发展的各种支出。虽然政府最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是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社会政策的调整滞后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改革、很大比例的教育卫生支出责任从政府转移到个人身上——这些因素在许多情况下不利于人类发展,但中国强劲经济增长带来的个人收入的快速增长,保证了人类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经济增长驱动型人类发展模式毫无疑问取得了成功,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4)尽管社会政策把部分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转移到家庭,但政府仍然通过多种方式改善公共服务供给、促进人类发展。改水改厕和扫盲运动是两个重要的措施。1990年-2007年期间,在政府推动下,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从23%上升到44% 。与此同时,农村安全用水率从1990年的70%上升到2007年88% ,所有改水的努力都发生在农村,城镇人口安全用水率还有一定的下降,这很可能是城镇化中新增城镇人口的用水安全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改厕改水极大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状况,提高了预期寿命,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其二,扫盲运动使文盲率从1980年的33%降低到2006年的11%,不仅对人类发展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直接的贡献,也促进了经济增长。前面曾提到过的那项关于中国人口死亡率降低原因的研究表明,1981-1995年期间,减少文盲在提高人口预期寿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大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此外,开放劳动市场、促进劳动力流动,允许相对贫穷的农村人口寻找收入更高的劳动就业机会等政策,也在促进人类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5)中国人类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初已经有了不同寻常的基础。1980年,中国的健康和教育指标已经处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分别为0.674和0.641),比三分之二有数据可查的国家都要好。目前仍然有59个国家还没有达到中国1980年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虽然中国当时为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为占人口82%的农民提供的医疗卫生和教育服务是最基本的服务,但可靠且价格低廉,由此成功地为人类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一个贫困人口很多的贫穷国家,中国当时为人民提供着富国才能提供的医疗和教育服务,这是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基本前提条件。
表1.4 1980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及构成
|
绝对值
|
指数
|
预期寿命
|
65.46岁
|
0.674
|
综合入学率
|
65.46
|
0.674
|
人均GDP(购买力平价)
|
869.58
|
0.361
|
人类发展指数
|
|
0.559
|
数据来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来看,可持续的经济快速增长仍然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最近的趋势表明,在缺乏有效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的情况下,仅靠经济增长推动人类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摘自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撰写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