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黄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今晨在北京逝世 享年69岁 黄菊简历 -本周大盘下挫 700个股跌停 阶段调整展开 股市市值一周减少5% -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遭尴尬 实际操作难 新<破产法>细则待出台 -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全文 负责人答问  -无锡宣布恢复正常供水 市民6月份水费半价 水危机谁最该反思  -中国拟5年内建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广州指令性调控垄断企业工资  -36个大中城市肉价大幅大涨 民政部:确保低保家庭生活不受影响  -劳动保障部拟补8千亿养老保险空账 -商务部:外资并购仅占我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 逾4成顺差源于虚报  -石油商业储备发端 中石化奏第一响 核电"十一五"将实现三大任务
金融改革进入重大转折期和重大机遇期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3 月 1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2006年以来中国金融改革所取得的引人注目的成就,可以用一系列数据来证明:中国工商银行招股成功,股价持续上扬,市值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景顺内需等基金的年度收益率创世界第一……在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金融界在过去五年中的快速改革所带来的制度改进效应日益显现的结果。

仅仅从金融改革推进的速度看,2006年乃至此前的几年时间,说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急行军”时期并不为过,无论是宏观层面的汇率与利率改革,还是微观层面的银行、证券与保险领域,都是如此。这一方面可以说是中国金融开放过渡期结束的压力推动,同时更大程度上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需要一个运行更有效率、结构更加合理、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体系,以支持中国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可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的金融改革,必然会继续延伸和深化这一趋势。

1.金融机构改革

(1)银行改革与转型“急行军”

2006年银行业过渡期的结束,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同时也在事实上成为推动中国银行业全面改革的外部推动力之一。一个饶有趣味的标志,就是国内的银行体系从原来竞相成为国际金融界猜测的即将倒闭的问题银行,一跃而成为重组改革之后国际投资者竞相追逐的资本市场投资对象。

继交行、建行、中行纷纷赴港上市及中行登陆A股市场之后,工行“A+H”同步上市再次掀起资本市场对中资银行股的认购热潮。40倍的高额认购率,3.12元的发行价,21.67倍的市盈率,募集资金合计达191亿美元,超过中行成为全球募集资金的IPO之首。这些上市银行在产权制度、公司治理、内控机制、战略合作、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上具备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外部形态,逐渐从依靠政府扶持、政策倾斜、不良资产剥离和注资等来形成价值转向依靠自身的竞争力来创造价值的过程,资源配置效率正在提高过程之中。英国银行家杂志2006年对1000家大银行排名报告显示,建行、工行和中行分别排11、16和17位。

对于股份制银行而言,在资本约束和市场竞争推动下的发展模式转型是最为引人关注的,一方面,这些股份制的银行积极寻求外资的入股和海外上市工作,2006年9月22日,招商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11月16日,持续了一年多之久的广发行重组落下帷幕,花旗集团等金融机构,以及中国人寿、国家电网等实力强劲的国内企业的进入,使包袱沉重的广发行有了一个可期的未来;另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正逐步打造出各自的经营特色和核心竞争优势,民生银行年初提出“向零售银行转型”的目标,华夏银行也确立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经营思路,招商银行的一卡通、光大银行的短期融资券和阳光理财、深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兴业银行的银证、银银平台等均成为业内的典范。股份制银行正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对待即将到来的竞争。

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在2006年底之前达到资本充足率达到8%,这一资本约束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这个群体的约束最大。随着截止时点的到来,由国内112家城商行掀起的“大重组运动”中,作为我国银行业“第三梯队”的城商行原有的格局将被打破:部分好的城市商业银行逐一实现扩股、跨区、上市,正向具有地域特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的方向发展,如上海银行获准筹建宁波分行、徽商银行成立并且顺利实现重组整合、北京银行在天津设立分行,成为首家在两个直辖市设立分行的城商行;而一些“资质”欠佳的城商行要么被兼并,要么被其他方式整合或者退出。在分类监管的框架下,并购整合的趋势将持续。

2006年11月15日,备受各界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取消非审慎性市场准入限制,注重构建中外资平等竞争的制度监管平台,外资银行既可以通过注册为法人银行可以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也可以继续通过分行形式经营批发业务。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加入WTO后的五年过渡期结束,中外资银行迎来了全新的竞争局面,第一批外资银行的法人资格已经获得筹建的批准。

(2)农村金融改革备受关注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6年2月公布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金融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十大改革措施,意味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即将出现重大突破。中国银监会近日发布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从资本范围、持股比例、营运资金限制、业务准入条件等方面放宽了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支持各类资本参股、收购、重组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意见》中提出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大力培育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的要求,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和扶持力度,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的要求。尽管一系列具体操作措施还有待明确,与央行目前在积极推进的贷款公司等试点也有待协调,但是,值得肯定的是,这一对于农村金融的改革开放举措,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改革之一,如果顺利推进,无疑会成为中国金融改革下一步的亮点之一。

与其他三家国有银行相比,农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规模较大,层次较多,股改更具复杂性。2006年8月17日,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启动了对农行2005年度财务报表的全面审计,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综合改革也已拉开序幕,尽管最终股改方案还正在研究制定中,农行自身一直遵循着“整体改制,择机上市”的思路,各项内部改革已开始加速。

从2003年开始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到目前已取得了重要进展,表现为央行、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基本明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有所改善,各项业务有了较快发展,制度上出现了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合作银行,支农力度加大,到2006年9月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81%提高到94%。农村合作金融系统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年初启动,目的在于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监管部门提出用一年左右时间实现贷款四级分类向五级分类过渡,2007年实行贷款五级分类为主、两种数据共同报送的“双轨运行”制度,目前,福建省已全面完成农信社贷款五级分类清分工作,率先实现贷款四级和五级分类双轨运行。11月3日,央行七年来首次上调了农信社(含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信贷过快增长,但是与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的准备金率一直是相对偏低的,其资金环境也是相对宽松的。

2006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监管部门正式批准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这意味着多年来一直施行的将吸收的资金转存当地人行来赚取利差收入的营运模式将从根本上扭转,邮政储蓄银行将凭借其庞大的网络优势及连接城乡的金融服务功能,成为继工,商,农,建之后的第五大分支机构网络的银行,对于有2/3的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邮政储蓄银行,因为目前的资本金相对规模不大,可以预期短期内邮政储蓄银行将主要定位在狭义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特别是一些风险相对较高的业务,将受到明显的约束与限制。

小额信贷在中国一直有较长的运作经验,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的成功及其获得诺贝尔奖,促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小额信贷对农村金融的重要推动作用,在此之前,更为专业的小额信贷机构也一直是央行的重点发展对象。央行正在陕西、山西、四川、贵州等5个省试点推动“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试点”工作,尝试小额信贷组织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扩大吸收资金来源以增强资金实力,鼓励农村金融机构采用多种金融工具来增强农民、农村、农业的借贷能力,对于搞活农村金融经济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与目前银行监管部门正在推动的农村金融改革协调起来,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是,一些在特定专业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外资银行也在积极尝试进入农村金融市场,7月11日,荷兰合作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入股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11月21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集团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战略引资为农村信用社的重组和改革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

(3)制度转折推动市场转折,证券业重构版图

2004年开始的券商综合治理工作已接近尾声,2006年以来有健桥证券、天同证券、广东证券、中国科技证券、中关村证券、兴安证券、新疆证券、西北证券、天勤证券、昆仑证券共11家券商被托管或关闭。根据管理层要求,2006年10月31日之前,券商财务指标必须达标,否则将淘汰出局,大限压力之下,券商重组整合速度加快,汇金、中国建投和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获取了多家券商股权,广东证券,中国科技证券和中关村证券重组形成安信证券,东吴证券、德邦证券、长城证券以及万和证券通过整合,成功进入了规范类券商行列,到年底,创新类券商经纪业务市场份额达到了54%,比资源整合前提高了12个百分点,25家规范类券商市场份额则为12%。

在加速处理问题券商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在积极促进优质券商的规范发展。2006年8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内部控制指引》两个规范性文件开始实施,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正式启航。按照证监会“先试点,后推开”的思路,融资融券初期只批准少数证券公司试点,并只能将自有证券和资金出借给客户,客户买卖的标的证券仅限于证券交易所公布范围内的上市证券。日前,国泰君安的第三方存管方案获得了证监会的批复与推广,并率先在上海试点营业部推出此项业务。

为进一步加强分类监管,7月23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同时还发布了《关于发布证券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的通知》。《管理办法》对不同类型证券公司的净资本及其计算、风险控制指标标准、编制和披露以及监管措施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对于不符合规定的证券公司,证监会将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管理办法》的颁布标志着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的明确。

在对外开放方面,证券业、特别是证券公司行业的对外开放是相对滞后的,在银行和保险、基金迅速推进开放的背景下,证券公司的开放也应当提上议事日程。

(4)“国十条”助力保险业进入新阶段

2006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十条”),明确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积极发展个人、团体养老等保险业务,大力发展责任保险,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等,为保险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意见》在保险资金运用上有了重大突破,“鼓励保险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资本市场,逐步提高投资比例”“支持保险资金参股商业银行”“开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试点”“支持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在此背景下,10月,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允许保险机构投资未上市商业银行的股权,将银保合作由松散的业务合作方式推向股权合作方式,建立更深层次的交叉销售和代理合作关系;而即将出台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办法》也将扩大保险资金投资市场,增加股权和基金等投资品种,扩大保险资金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并开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创业投资企业试点。到2006年10月末,直接投资股票(包括未上市股权)的保险资金累计达683.26亿元,较年初增长330%,平均收益率14.77%,到年底这一收益率还在上升。

2006年10月15日,中国保监会正式对外颁布《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引导保险公司上市,培育再保险市场,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鼓励保险公司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支持境内保险公司“走出去”,《纲要》凸现的促进保险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勾画了保险业未来发展的蓝图。

(5)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初现框架

在2005年提出稳步推进金融混业经营试点后,混业经营将成为国内金融业努力尝试的倾向。继2005年《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催生银行系基金公司之后,2006年出台的保险业“国十条”提出“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综合经营试点,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保险公司参股银行、券商热情大增。中国人寿成为中信证券第二大股东,平安保险成功收购深圳商业银行89.24%的股权,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和平安人寿等5家保险公司成为中国银行的A股战略投资者,银行业中,中行、建行、交行等三家银行设立保险公司的方案已向中国银监会提交申请,银行系保险公司即将出现,此外,部分有实力的大金融机构也在探索通过跨行业投资其他金融机构的方式开展综合经营,中信集团等较早尝试多元化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开始推进旗下金融机构的后台整合和金融集团协同效应发挥的适当渠道和方式。

2.金融市场改革

(1)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资本市场回暖

到2006年底,沪深两市共有约1300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股改总市值超过97%,余下的未股改公司绝大多数存在亏损严重、股权冻结、大股东占款等问题。中国股市的全流通时代正在到来,这将带来上市公司的行为模式、股东的行为模式、监管体制、资本市场的运作和市场的操作深刻变化,目前机构投资者正在逐步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力量,其持股市值约占总流通市值30%的比重,在这种投资结构背景下,价值投资理念得到深化。

2006年,中国A股证券市场告别了长达四年的漫漫熊途,股指上证指数由年初的1164点起步不断走高,于12月中旬就超过2300点,较年初翻了一番,步入了一轮新的上升循环之中。与此同时,市值较年初的4万多亿元上升到7万多亿元,成为全球证券市场上表现最好的市场之一。同时,暂停1年的IPO于2006年5月25日重新开闸,发行公司家数和募集资金规模均创出近年来新高,特别是完成了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等超级大盘蓝筹的发行上市。

(2)债券市场结构调整在即,新品大扩容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参照国际通行做法,采取国债余额管理方式管理国债发行”,意味着国债发行体制的突破,实施国债余额管理后,财政部可以在一年的期限内,根据赤字和金融市场运行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发行国债的期限和频率,当前市场上较为缺乏的短期国债发行将大大增加,可以丰富公开市场的操作工具,也有利于投资者更好的进行资产的流动性管理。统计显示,2006年共发行21期记账式国债,其中包括4期3月期的国债,发行量分别为330亿元、300亿元、300亿元、260亿元,基本实现了滚动发行,1年期以下国债占发行总量比例从2005年的28%上升到2006年的32%。短期国债发行增多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债发行的期限结构,改善了短端收益率的定价状况。由于发行量还比较小,滚动发行力度不够,短期国债对市场的影响还不明显,其减轻货币政策压力的作用也比较有限,未来国债余额管理还有待深化。2006年7月,第一期针对与个人投资者的电子式储蓄国债首次发行,与凭证式国债不能交易流通、也不能提前兑付、需要资金时只能抵押融资相比,储蓄国债(电子式)更多地考虑到老百姓的流动性需求。储蓄国债的设计期限比较长,可减少老百姓国债到期后赶紧再买新债的现象,不仅满足了投资者长期稳定低风险投资的需求,也降低了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发行成本和交易成本。

在企业债方面,2006年5月7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强化发行环节的市场约束机制,推动优质企业发行上市,并首次将分离交易可转债列为上市公司再融资品种,另外,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即将推出,也将促进债券市场的品种结构调整,扩大企业直接融资的规模。企业债券的发行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统计显示,2006年全年企业债发行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关口,达1015亿元,较2005年增长55.2%。加上企业短期融资券,企业在2006年通过债券市场融通资金总量接近4000亿元,在债券市场的融资总量占比上升至6.77%,比2005年增加近2个百分点,债券市场作为企业直接融资平台的功能正在逐步显现。

2005年国开行和建设银行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开启了资产证券化的新探索,2006年,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量达164.04亿元,增长了111.83%,随着信元和东元重整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破土而出,成为丰富市场结构的新生力量,包括工行、中行、农行及浦发、招行、民生银行等在内的第二批试点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方案已原则获批,其资产的选择范围也有所扩大,工行将首推企业贷款与个人消费贷款证券化。

(3)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入,汇市活跃程度提高

自2005年汇改以来,围绕着汇率形成机制的改进,2006年又不断地推出和完善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政策措施,增强了人民币汇率向均衡市场价值回归与市场手段调节的相互融合。2006年1月4日起,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简称OTC方式),改进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同时引入做市商制度,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中国银行、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等9家银行正式成为中国外汇市场外币间汇率交易产品的首批做市商;同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达成协议,中国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可以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交易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汇率和利率产品,进一步促进我国外汇市场与国际外汇市场的接轨;4月24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银行可以在该市场上开展以套期保值和头寸结构调整为目的的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8月1日,正式开设英镑/人民币交易,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的外币交易币种扩大到5个,进一步便利了贸易结算;2006年初,对做市商进行权责发生制头寸管理试点,允许做市商将远期敞口纳入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权责发生制头寸管理对进一步发展外汇市场,完善人民币对外币衍生产品交易机制,促进银行加强汇率风险防范、改进风险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讲,汇率机制改革释放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汇率弹性不断增强,汇率升值预期趋于稳定,这是汇率改革以来很大的一个调控成绩。2006年3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1的心理关口,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截至2006年12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5.75%,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日益得到发挥。

(4)金融衍生品市场面临突破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各种金融资产价格自由浮动将更加频繁,价格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日益突出,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成为当务之急。2006年2月9日,央行发布了《关于在银行间市场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的通知》,当日,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完成了第一笔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到目前为止,参加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主体包括18家中外资银行和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两家保险公司。

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采用公司制的组织形式,上证所、深交所、上期所、大商所和郑商所分别占有20%的股份。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客观上将消除推出股指期货的制度性障碍,而机构投资者也迫切需要股指期货来规避中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根据当前的市场条件,指数期货成为我国金融衍生交易产品的优先选择之一,第一个金融衍生品交易品种“沪深300指数期货”已开始模拟交易。对于金融衍生品的高风险性,监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如银监会提出规范与发展并举的原则,积极研究针对于衍生品的分类监管办法,证监会规定只有创新类券商可以作为自己控股的期货公司的期货交易介绍商参与股指期货业务。

3.宏观金融政策与制度改革

(1)货币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灵活性加大

2006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但是结构性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经济运行中过剩的流动性引发了实体经济投资增长快,资产价格加速上涨,信贷投放偏快等问题,抑制过剩的流动性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之一。为此,央行预警性地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抑制信贷货币过快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一是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对冲操作力度,除了商业性的央行票据的发行之外,央行分别于5月和6月、以及年底分别在银行间市场各定向发行票据;二是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一年期贷款利率两次上调0.27%,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三是三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冻结市场资金超过4000亿元,到2007年1月15日又再次提高准备金率,预警性和超前性明显加强,准备金率已经成为央行在当前不多的对冲工具中主要的对冲流动性的工具之一;四是进一步加大“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力度,及时向金融机构传达宏观调控意图,引导金融机构强化资本约束,优化信贷结构。

法定准备金作为央行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在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中堪称一剂“猛药”,然而,2006年以来央行却频繁挥动这一工具,市场的影响相对比较平稳,这同我国所面临的流动性环境是分不开的。由于国际收支盈余增长快,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被动地向银行体系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银行体系流动性存在着持续性的、不断积累的过剩,在金融机构资产扩张能力和意愿不断增加以及外汇资金持续流入的形势下,调控市场流动性已经越来越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不同的政策工具选择看,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利率工具和公开市场业务依然有其发挥的余地,但是从对冲流动性的角度看,效果是有限的,而窗口指导在充裕流动性的背景以及贷款利率上调带来利差空间扩大的背景下也很难抑制商业银行存在的内在放贷冲动。存款准备金政策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由通常很少动用的政策工具,变为一个经常性的政策工具。

(2)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

2006年,利率市场化进程继续推进。8月19日,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其他商业性贷款利率下限保持0.9倍不变,商业银行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根据贷款风险状况,在下限范围内自主确定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水平,进一步推进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市场化。10月8日,一个与Libor(伦敦银行同业间拆借利率)相近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全面试运行,这是16家信用等级较高的报价行以拆借利率为基础,每日对各期限资金拆借品种的报价所形成的基准利率,银行间市场的主要机构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系统进行报价,并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每日对外发布,央行将不断完善利率生成环境,将它培育为“中国基准利率”,这将促进金融调控进一步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转变。从试运行以来,Shibor报价不断改善,各方报价趋于理性,并且对交易利率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初步呈现出货币市场供求关系风向标的特性。如果Shibor运作成熟,将有望成为金融资产的定价标准之一。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一直处于央行严格的管制之下,虽然目前放开了存款下限和贷款上限,但法定利率的档次仍然严格地分为活期,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和5年定期等7大类。在这一背景下,即使Shibor确立,短期内对于存贷款利率的影响也受到制约,因此,除培育基准利率外,央行还将从简化存贷款基准利率期限结构,逐步放开大额存款利率,逐步改善贷款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等方面,为放开存贷款基准利率、特别是首先放开贷款利率创造条件,并将逐步完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增加央行利率形成机制的弹性,这又对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风险识别、定价和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将成为其未来竞争的关键之一。

(3)外汇管理政策取向转向市场化的方向调整

截至2006年10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为了规避过高的外汇储备可能带来的风险,消除长期以来外汇管理中带来的放大的外汇共计,央行着手推动外汇管理体系的市场化方向调整,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从2006年4月13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对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服务贸易售付汇及境内居民个人购汇等三项管理政策进行调整,境内居民个人购汇手续得到简化,同时提高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取消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事前审批,允许有真实交易需求的企业提前购汇。在资本流出方面,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外汇局共同发布《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允许境内机构和居民个人委托境内商业银行在境外进行金融产品投资。此后,国家外汇管理局又于9月6日发布了《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拓宽境内机构和个人运用自有外汇资金的渠道,规范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证券投资的外汇管理。到目前为止,国家共批准银行系QDII购汇额度131亿美元,加之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共136亿美元。上述外汇管理改革,意味着外汇管制正在由“宽进严出”朝着“平衡管理”的方式改进。与此同时。外汇储备的投资运用多元化探索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4)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2006年1月12日,为建立规范统一的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10月25日,为加强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维护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这是银监会成立以来,坚持以风险监管为导向,按照国际惯例提高监管透明度,推行分类监管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推动金融创新方面,12月6日,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首次全面而系统地提出商业银行在充分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方面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和尽职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应对全面开放后外资的进入,监管部门积极吸取国际经验,在严格遵循世贸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审慎性监管。《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出台体现了外资监管理念的日益成熟。而在保险业方面, 10月16日至21日,中国保监会在北京主办了第十三届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年会,与此同时,由中国保监会首倡的“亚洲区域保险监管合作”机制,也召开了首届“亚洲保险监督官论坛”。

4.调整国际收支平衡的体制机制

(1)2006年国际收支变化情况

由于外需增长较快和国内产能过剩,2006年我国外贸顺差继续扩大,达到1774.7亿美元,同比增长74%,达到了2001年时225.41亿美元外贸顺差的近8倍。

2006年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前10个月一般贸易实现顺差602.45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上升到58%。同时,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进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2006年前10个月,加工贸易顺差达到1481.84亿美元,是贸易总顺差的1.11倍,同比增长32%,对贸易总顺差增长的贡献上升到67%。其次,我国贸易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2006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继续扩大,1~10月份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4.75%、61%。同时,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我国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推动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如1~10月份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顺差914.41亿美元,同比增长31%。此外,国内一些产业产能过剩也加大了出口,如2005年前10个月钢材贸易出现99亿美元逆差,而2006年前10个月则出现了34.11亿美元的顺差。

巨额外贸顺差加上大量的资本流入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给宏观经济带来了诸多方面的问题。外汇收入的增加会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基础货币投放产生的货币创造效应会导致货币供应扩张,进而引起信贷扩张。2006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1222亿美元,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约1万亿元人民币,其产生的货币供应增加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2.18万亿元人民币。倘若国际收支顺差继续加大,必将引起货币供给的更快增长,进而引起信贷的更快增长,进一步加重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资金过剩,很容易向一些暴利产业集中,推动资产价格上涨,从而导致如股市、房地产以及某些特定产业的泡沫,需要加以高度关注,否则,我国经济和金融很容易出现泡沫化。

(2)2006年调整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

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上均较过去3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各月贸易顺差连创新高,加大了外汇占款的压力,加剧了我国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摩擦。针对上述情况,2006年9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5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对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税率进行了调整,取消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调高或调低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具体调整内容包括:首先,对进出口税则第25章除盐、水泥以外的所有非金属类矿产品,煤炭,天然气,石蜡,沥青,硅,砷,石料材,有色金属及废料等金属陶瓷;25种农药及中间体,部分成品革,铅酸蓄电池,氧化汞电池等;细山羊毛、木炭、枕木、软木制品、部分木材初级制品等,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其次,将142个税号的钢材出口退税率由11%降至8%;将陶瓷、部分成品革和水泥、玻璃出口退税率分别由13%降至8%和11%;将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5%、8%和11%;将纺织品、家具、塑料、打火机、个别木材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将非机械驱动车(手推车)及零部件的出口退税率由17%降到13%。再次,将有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和生物医药产品以及部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等,出口退税率由13%提高到17%;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出口退税率由5%或11%提高到13%。此外,将以前已经取消出口退税以及这次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对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的商品进口一律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2006年的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税收政策调整属于结构性调整,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减少贸易顺差,改善资源配置,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

(3)2006年调整国际收支的政策效果评估

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净增3387.8亿美元,增幅为23.8%。其中,出口额为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额达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外贸顺差达1774.7亿美元,增幅高达74%。截至2006年1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0663亿美元,全年新增2473亿美元,同比增长30.22%。

大规模国际收支顺差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2006年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加大,1月4日,我国引入国际主流交易机制——询价交易,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更为市场化。当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8.0702,5月15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1美元对8元人民币,在此后的2个月内,人民币汇率始终围绕8上下波动。7月20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次突破1美元对8元人民币之后一路向下,12月1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度达到7.82。12月15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又以7.8185再创汇改后的新高。按12月15日数据计算,汇改之后人民币已累计升值超过3.72%。而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2006年人民币的月平均汇率已从1月份的8.0688升值至11月份的7.8652。

国际收支顺差的大幅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外汇占款方面的压力进而加大,使得基础货币投放增多,加剧了一直以来没能得到有效控制的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同时,也使得贷款增长偏快的局面进一步恶化。控制国内经济过热需要从国际收支源头入手,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入手,从根本上控制货币流动性过剩。

图2-7:贸易顺逆差与外汇储备对比图

出处:刘旭,《06年宏调效果显现,07年成果尚需巩固——2006年宏观经济运行年度报告》,首创期货《宏观经济季报》,2006年12月25日。【摘自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2007中国改革评估报告》】【撰稿人:魏加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尚希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相关文章:
中国金融改革重大规划披露
三次会议 三个金融改革里程碑
温家宝:金融改革须进入新阶段
新一轮金融改革:农行改革思路定调
06年金融改革有所突破 股权分置基本完成
聚焦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新一轮金融改革思路浮现
胡锦涛部署金融改革发展工作
努力把金融改革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焦瑾璞谈农村金融改革和小额信贷试点
农业部将加大支农惠农力度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唐双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须坚持“五个并重”
从村镇银行设立解读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新动向
温家宝:深化国有银行改革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西气东输首批气田建成 可供气30年80多城市受惠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