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母亲拾棉花的常亮亮
10月13日,记者来到通渭拾花工的另一个驻地——142团16连连部所在地,见到了常亮亮,这个年方19岁、透着青春气息的姑娘,夹在几十个饱经沧桑的农村拾棉妇女中间,如同一株绽放的白棉花。
为了让常年在家操劳的母亲有一次出远门的机会,常亮亮动员母亲一道赴新疆,“沿途火车上的拥挤、路上的大漠戈壁风景、广漠的新疆棉田如果不到新疆拾棉,母亲一辈子也不会有这样的经历。”常亮亮为自己的拾棉之旅如此定位。
到新疆之后,团场的车直接将她们从火车站拉到驻地。休息了一天,第二天便开始拾棉花。她们的拾花目标是5吨左右。今年新疆拾花价格1元钱/公斤,她们的拾棉收入可达到5000元左右。
刚进棉田时,蚊子特别多。“人俯身摘棉花时,蚊子密密麻麻的飞起来,叮的脸上胳膊上满是疙瘩。”吃过晚饭的常亮亮坐在宿舍门口,手里拿着一本杂志,对记者说。
由于在拾花女工中“独秀一枝”,常亮亮的到来吸引了一些团场年轻小伙子的目光。她走到棉田里拾花,“总会有一些新疆小伙前来搭讪。”
两个月下来,常亮亮觉得自己被棉田的太阳晒黑了。“想去团部镇上转一圈,买一双漂亮一点的鞋子,一直忙着拾棉花,没有机会去。”常亮亮有点遗憾,“等回家时再去,好不容易来趟新疆,怎么说也要转一转。”
王嘉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像常亮亮这个年龄的姑娘,一般都去天津、江苏、深圳等地的服装厂、纺织厂做长期性打工,拾棉花毕竟是一项短期的季节性劳务输出,一般是30到50岁的农村妇女出来干,短短两个月挣上两三千元,对通渭这样一个贫困县而言,也是农村家庭的一项大收入。”
站在新疆棉田深处的夜空下,常亮亮有些寂寞。她说:“非常想家。”晚上10时许,拾花工宿舍里的灯都熄灭了。带队干部李亚金说:“早上六点多她们就得起床,吃早饭,踏着晨曦赶往棉田。”
“11月初,这些来自甘肃、河南、宁夏、四川、重庆的拾花女工们将陆续撤离,之后这些房子将变得空荡荡的,棉田也变得空荡荡的。”一位当地干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但到明年这个时候,这里又会繁忙而热闹起来。”
解决拾花工紧缺是长期任务
——专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局外来劳动力管理部部长李建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包锐 ★李开南/新疆报道
多渠道、多元化引进外省农村劳动力
《中国经济周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拾花工如何进行组织管理呢?
李建军:积极引进和合理使用外来拾花工,努力解决兵团拾花工的紧缺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兵团党委、兵团高度重视劳动力的引进管理工作,把合理调节和有序引进劳动力作为棉花丰产丰收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劳动力的引进及组织管理上,一方面,积极引进新疆自治区地方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兵团拾花,作为农民脱贫致富,兵地融合的战略措施来抓;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季节性拾花劳动力,进一步加强了省际间的劳务合作关系,先后与河南、四川、甘肃、重庆、青海、陕西、宁夏、安徽、山西等省(市)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协作关系,疏通了劳务渠道,建立了劳务基地,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的引进外省农村劳动力的格局。
新疆兵团与各地的劳务合作按照“政府搭台、双方自愿、市场配置”的运行模式,建立劳务合作的长效机制和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对拾花工的要求是身体健康,1850岁,女性占80%以上。
拾花工的输入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细事。要提前做好拾花工的生活安排,保证他们入疆后能及时投入到生产劳动。要加强对秤量和劳动报酬结算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克扣和拖欠民工劳动报酬等现象。积极与铁路部门的联系,保证拾花工顺利返乡。
劳务经纪人成为引进拾花工的主体
《中国经济周刊》:请介绍一下兵团和全国各省市劳务合作是如何进行的?
李建军:兵团劳动保障部门针对团场农业一线需求季节性拾花工的情况,加大了与疆内和外省、市的劳务合作力度。针对具体情况对兵团拾花工的需求、拾花价格提前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和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媒体,及时发布兵团拾花工需求信息,对拾花工引进工作的指导思想、运作原则、用工时间、用工条件、拾花指导价格予以公布。从而使有关省(市)劳务工作部门,能够全面、详细的了解兵团拾花工的相关信息。
2007年,先后组织300多名拾花劳务经纪人参加了河南、甘肃和重庆市的劳务对接活动,积极宣传兵团有关引进拾花工的政策措施,并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在拾花工引进协议、引进程序、运作方式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还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改善拾花工生产、生活条件,尽可能地满足不同省份、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拾花工的需要,让拾花工吃得好、吃得惯。而且为拾花工办理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基本满足了拾花工的大病医疗救治需要。
《中国经济周刊》:兵团与各地未来的劳务合作方向是什么?
李建军:由于兵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一线劳动力已经基本饱和,合作双方一方面要共同继续做好拾花工和长期包地工的服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断开展其它领域的劳务合作,如建筑业、采掘业、养殖业等其它领域的劳务合作项目。
合作双方要不断完善拾花工的引进管理机制,双方联合培训拾花劳务经纪人,使拾花劳务经纪人成为引进拾花工的主体,逐步将拾花工的引进管理工作纳入到“行政搭台、双方自愿、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轨道。
甘肃已成为兵团第二大劳务输入省
《中国经济周刊》:兵团与甘肃省的劳务合作进展得如何?
李建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甘肃省有着长久的、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早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前期,甘肃省就开始组织大批农村劳动力支援边疆建设。1954年兵团正式组建后,又多次组织大批人员支边。目前,兵团259万人口中,甘肃籍的就有35万多人。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工作,为边疆的稳定、兵团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几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甘肃省劳动保障厅、扶贫办、劳务办等部门在劳务工的输出、引进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固、良好的合作与友谊,有效地缓解了兵团劳动力不足的状况。甘肃每年在兵团务工人员近20万人。
引进拾花工方面,甘肃省劳务办驻疆劳务管理处的魏文升主任主动与我局有关部门联系,加强协调与配合,及时召开座谈会,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处理。同时,他们经常与兵团各师、团联系,积极做好劳务工的协调与管理工作。
其中,2004年,引进甘肃籍拾花工9.2万人,长期包地工1万人,其他工种2万人;2005年,引进甘肃籍拾花工10万人,长期包地工1.5万人,其他工种3万人;2006年,引进甘肃籍拾花工11万人,长期包地工2万人,其他工种4万人。2007年,引进甘肃籍拾花工11.7万人,长期包地工3万人,其他工种5万人。
2007年4月,甘肃省副省长石军同志一行到兵团考察,并与兵团签订了《关于加强两省劳务合作的会议纪要》,进一步加强和稳固了两省间的劳务合作关系。甘肃省劳动保障厅及相关部门也多次来兵团、师、团场实地考察,与兵团五、六、七、八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甘肃省已经成为了兵团第二大劳务输入省。勤劳、淳朴的甘肃籍拾花工也受到了兵团一线职工的热烈欢迎。
2008年,截止目前甘肃省已达到兵团拾花工13万人。劳务输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实现了劳动力供需双方的互赢。甘肃在兵团的务工人员,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在兵团的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为兵团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