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中国民企五百强揭晓 向重化工业和新兴产业转型 难入垄断行业 -长沙遭遇特大干旱 16万多人饮水困难 广东旱情蔓延至11个地区 -知名大型国企卷入深圳地下钱庄案 上海地下钱庄案宣判 案值53亿 -国税总局详解利息税调整后计算方法 调减利息税对财政影响有限 -中国制造业PMI回落至5个月最低 原材料与能源类企业处临界点 -政府力促节能减排 强制采购产品清单将出炉 五大行业受益 通知 -劳动部:务必于8月底前完成新增养老金发放 -中国中职教育将转向免费 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公办高中禁办复读班 - 国税总局:利息税调整后储蓄机构需分段报税 第四家基金QDII获批 -国际清算银行:7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小幅贬值 人民币再破7.56
全方位拓宽小额贷款发放 银监会再发力农村金融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0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继去年底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之后,银监会围绕改进“三农”金融服务,以小额贷款为着力点,再出重大支农惠农新政。日前,银监会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发放农村小额信贷的机构拓展至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同时对各相关政策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

《意见》首先对贷款和借款的主体都进行了拓宽。其中,发放农村小额贷款的机构拓展到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同时,小额贷款发放对象也拓展至农村传统种养户、多种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各类微小企业等各类主体。

在贷款用途用途方面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流通等各个环节,农民简单日常消费和购置高档耐用消费品、建房或购房、治病、子女上学等所有消费领域,农民本土生产、农民外出务工、自主创业、职业技术培训等创业领域。

与此相适应,《意见》提高了小额贷款的额度上限。新政规定,发达地区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可提高到10万-30万元,欠发达地区可提高到1万-5万元,其他地区在此范围内视情况而定;联保贷款额度可在信用贷款额度基础上适度提高;对个别生产规模大、经营效益佳、信用记录好、资金需求量大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贷款额度可再适当调高。

贷款期限规定的也更加灵活。《意见》称,商业银行可根据农业季节特点、生产项目的不同周期和贷款用途以及借款人综合还款能力等合理确定,允许用于传统农业生产的小额贷款跨年度使用;对温室种养、林果种植、茶园改造、特种水产(畜)养殖等生产经营周期较长的贷款,期限可延长至3年。

在解释上述调整时,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主要是近年来农村小额融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原来的简单的生产生活需求正向扩大再生产、高层次消费需求转变,零散、小额的需求正向集中、大额的需求转变,传统耕作的季节性需求向长期性需求转变。这些情况都迫切需要对原有农村小额贷款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意见》指出,各级监管部门要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和监管力度,制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管办法。对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开展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将在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谢晓冬 苗燕)

来源: 上海证券报

相关文章:
茅于轼:中国农村金融业不应垄断 小额贷款是阶段性产物
创业培训将走进新疆大学校园 合格者可申请小额贷款
中国青年创业行动取得实效 已发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1亿多元
汤敏:成功的小额贷款利率要大大高于商行利率
中国探索在农村进行小额贷款 试点发展农业保险
平遥小额贷款公司调查:私人银行悄然登上舞台
中国小额贷款项目首次获得一亿元人民币贷款支持
农村小额贷款利率高并非忽视农民利益
中国提高农村小额信贷额度 发达地区可到30万元
邮储银行启动小额信贷试点 单一借款人最高授信额50万元
中国农村信用社已发放小额信贷9000多亿
访央行研究局副局长:小额信贷发展须多路开花
我国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
尤努斯出谋划策小额信贷拟试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西部原油管道投产 "西油东送"通道贯通 输油能力达3000万吨
上海世博会千米通道09年竣工 将成未来上海城市交通主轴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