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已有60万老人 记者调查养老五大困境[图]

2010年10月15日19:0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养老模式 养老方式 养老保障体系 养老机构 深圳大学法学院 养老问题 养老护理员 深圳户籍 居家养老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观念之困囿于家庭还是走向社会化

“你会考虑把家中的老人送到养老院里养老吗?”昨日,当本报记者在深南大道上随机采访时,10位受访者中除1位男士表示会尊重老人自己的决定外,其他皆表示“不会考虑”。他们的年龄届于20岁与40岁之间,包括6位男士和4位女士。

深圳大学法学院社会学讲师、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博士唐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2008年,深圳大学和深圳市民政局曾共同主持实施了一项抽样调查研究,从深圳市罗湖、福田、南山、宝安、龙岗和盐田六个区中,选取年龄在18至59岁之间、家中有60岁以上老人同住的620名深圳户籍居民,由调查员进入家中进行结构式问卷访问,总共发出调查问卷620份,收回有效问卷558份,有效回收率为90%。此调查资料数据显示,深圳人中为子女者愿意自家老人在养老院中养老的比例仅为5.7%。即使老人自己希望在养老院养老,做子女的也有69.2%明确表示了“不愿意”。“还是有相当多的人,把家中的老人进入养老院养老,视为不孝或丢脸的事。”唐咏说。

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的孝道理念仍在市民中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对未来将接受更多社会化服务的审慎。

深圳市老年协会常务副会长朱流星对此表示了自己的乐观。他向本报记者表示,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是把居家养老定为基础的养老模式的,市民的反映是对这个战略正确性的最好注脚。

唐咏则提出,在看到乐观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可能潜在的负面因子。她告诉本报记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化养老将是未来养老事业发展的大趋势。市民此时对机构养老的不认同,并不代表届时他们便没有这种养老需求。如果政府误判了市民的养老需求,放松了对机构养老工作的推进,将为10年后的深圳埋下不妙的伏笔。

专家思考深圳应建立何种养老模式?

面向未来,深圳养老面临诸多困局。如何破“困”突围?几天来,包括养老问题专家、业内专家等诸多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纷纷建言献策,为深圳寻求养老事业发展解困之道。

打通三模式,发展老人长期护理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我国目前定下的三种养老模式,其中,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养老是依托,机构养老是补充。深圳大学法学院社会学讲师、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博士唐咏表示,从目前这三种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来看,是分割的三个条块,之间并没有有机的联系。其实,深圳市可以考虑建立一种对老人的长期护理模式,把三者的优势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连续性的体系。

具体来说,长期护理着重于将大部分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都留在社区中生活,在自己家中或者其他社区设施中接受长期护理服务,一旦身体孱弱时,又可以及时快捷地转到更高一级的养老机构里去,其中还可以加入医疗内容,这是一条龙的服务。

唐咏说,当老人迈进60岁之后,他首先将经历低龄老人(60-69)阶段,此时老人们一般身体很好只需有些社区文化活动就可以了;在中龄老人(70-79)阶段,老人们可能身体差了,但是家庭内的照料足以应付;到高龄老人(80以上)阶段,可能护理人员、心理人员都要参与进来了。对老人的长期护理体系正是这样一种照护老人全程的服务体系。现在未雨绸缪,开展此体系建设,对深圳未来20年的发展将极有意义。

建立像献血一样的义工服务制度

德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彭新发说,不管是什么机构,力量总是有限的,60万老人来袭,需要一个庞大的机构才能维持,引入社区志愿者这一模式可以很好的缓解。

他说,从目前德福居家的试点来看,志愿者模式很好,大家在固定的时间轮流为老人提供服务,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社会资源,同时志愿者一般素质都较高,在学习与提供服务时具有先天优势。

彭新发建议建立一种类似于“献血制度”的义工服务制度。比如志愿者现在在养老机构内义务提供了多少时长的服务,在他年老的时候就可以免费得到多少时长的养老服务,就像献血制度一样,献了多少血就可以免费用多少血。这对完善现有的志愿者服务方式,更好的在社区内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都是一个创新举措。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