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口控制目标被突破 多区县尝试调控

2010年08月16日09:0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的大学 北京高校 北京城市 人口控制 调控手段 招生人数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人口‘加减法’,政府不能越界”

专家认为,政府不能简单设置门槛,而应通过产业规划等实现调控目标

一边是人口给城市的压力越来越大,一边是人口控制措施引来种种争议,北京的人口规划到底该何去何从?

“十二五”规划制订在即,北京人口要不要控制,该如何控制?就此,本报记者走访了多位人口方面的专家,从各个角度为北京人口问题建言献策。

日前,曾多次参与北京人口问题调研的市政协委员、人口专家陆杰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可以通过产业调整等办法,实现人口调控。但是,政府的调控不能越界。

新京报:近期市人大、市政协等各方都集中调研人口问题,北京为什么此时集中关注人口,并提出要调控人口规模?

陆杰华:首先北京市的人口突破了1800万,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这是一个阶段性、转折性的目标。调研也显示,人口数量爆棚的影响变得很明显,其中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0%,超过了规划目标10%,这些都是很严峻的变化。

同时,人口规模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目前,北京的大学数量、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在全国都是领先的,但经济发展在全国却不领先,劳动生产率水平还不如苏州、上海和深圳等城市。这跟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很大,而二者都受制于人口结构。

“政府不能直接调整人”

新京报:“十一五”的人口规划为什么严重超标?其编制背景是怎么样的?

陆杰华:北京“十一五”期间是第一次进行人口规划。当时制订的人口目标是1625万,2007年就突破了,但没敲响警钟。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规划中、制度设计上还有领导认识上不统一。各部门各自为政,未能行成调控合力。比如我们要限制人口,但交通没有按照规划的方向去设置,而是采取了普惠的政策。

新京报:在人口调控方面,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使用行政手段干预是否合适?

陆杰华:我个人认为,城区人口发展目标上应该做加减法。城市需要的高端人才和实用性产业,政府应该加大吸引吸收力度,对于城市不需要的应该调整。但政府不能简单设置门槛或设限,控制某些人不能来,就是说政府不能做越界的事情,直接去调整人。

城市人口发展的规划制订中、目标实现中,对产业都有明确定位和发展方向。因此,政府调控可以通过制订规划决定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市场再来决定产业中的岗位,个人再来决定自己的去留,不合适岗位的自然就走了。

“城区很难推广顺义模式”

新京报:今年北京启动了50个重点村改造,部分村庄聚集了大量流动人口,改造能否起到调控人口的作用?

陆杰华:这50个村子的改造,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早在产业布局和发展时就应该注重这个问题。比如唐家岭村,形成了为当地服务的产业,但这个产业并不高端。

在低端产业或服务领域,政府也应该进行规划,例如一些小商小贩和垃圾回收等,否则这些低端产业形成了产业链条,吸引了很多外来人口,村租房大量出现,改造成本就越来越大。

新京报:北京市人大关于人口的调研报告里提到了顺义模式,就是对低端产业进行规划,你怎么评价这个模式?

陆杰华:顺义走的是典型的“以岗定人、以房管人”的模式,但这个有顺义的特殊性,顺义有“业”,包括顺义在引资时,要求企业要优先用当地劳动力。但通州如果发展“以岗定人”就不成功,因为没有“业”,只有城,最终形成了一个人口“钟摆式”活动。

所以,并不是每个区县都能走同一条道路。顺义模式在城区很难推广,但比较适合大兴、房山这些发展刚起步的区县。

新京报:其他国家大城市如何对待人口膨胀?是否有值得北京借鉴的经验?

陆杰华:北京的人口情况相对复杂些。比对近邻印度,其处理人口问题的做法也不是成功的,新德里存在很多贫民窟,产生了社会矛盾。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很缓慢。而我们目前发展比较快。同时,北京是一个十多亿人民的国家的首都,情况很复杂,很难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主要还是自行探索。

“各部门政策都应考虑人口”

新京报:“十二五”的人口规划将呈现什么特点?

陆杰华:与“十一五”规划中的“人口全面发展规划”相比,“十二五”的人口规划被称为“人口发展与调控规划”,首先多了调控的字眼。规划要解决包括老龄化、人口分布、信息共享等问题。在信息共享方面,现在存在统计局和人口办数据不吻合的问题,且两者数据差了200万,这个已经影响了财政和决策。

新京报:如何保证规划的严肃性,使其制订的指标不轻易被突破?

陆杰华:对于“十二五”期间人口的发展,合理制订规划是一方面,但北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还是体制问题,体制不能按部就班。目前,市政协和市人大都建议要成立一个人口发展委员会,这个是一个大的突破。

同时,各个部门都要参与人口的发展和调控,比如教育、卫生、交通和民政等在制订政策时,都要考虑人口调控的目标。

城区人口发展目标上应该做加减法。城市需要的高端人才和实用性产业,政府应该加大吸引吸收力度,对于城市不需要的应该调整。但政府不能简单设置门槛或设限,控制某些人不能来,就是说政府不能做越界的事情,直接去调整人。

本报记者 傅沙沙

【他山之石】

【新加坡】

分区规划缓解中心压力

主要通过调整城市功能分区规划来调控人口。按照市中心、次中心、副中心的结构将新加坡划为55个小区进行建设,组团和小区中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中心人口和交通的压力。在上世纪60年代,重新评估了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将原来环形放射模式城市布局改为项链式的城市空间结构。

【美国】

税收向城郊农村倾斜

建立大都市圈,采用城市群布局,聚焦城市各种功能,扩大城市容纳能力。在行政手段上,美国通过立法在税收上向城郊和农村倾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将人口留在中小城市,避免过度集中。同时,严格限制在首都城市开办学校和严格限制招生人数,避免了高层次人才集中流向首都造成城市的人口压力。

【东京】

控制大学等新增项目

东京都市圈是日本最大的金融、工业、商业、政治、文化中心。区域规划采用多层、多核的空间结构,在近郊开发区设有新宿等7个副中心以及多摩等4个大型新城。为了疏散产业,东京在1959年通过了《工业控制法》,在首都圈内的部分城市,对一定规模以上的工业、大学等设施的新增项目进行控制。

同题问答

Q1:北京是否需要进行人口调控?

@刘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大量优质资源集中在北京,如果任其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集中到北京,从这个角度说应该调控。人口膨胀导致城市资源紧张,一些人才可能被挤出去,这对城市的长远发展不利。

@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我主张不进行人口调控。人口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其变化和当地发展相联系,房子越来越贵,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自然就产生了壁垒。

@彭真怀(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集中了全国的优质资源,包括农村地区的水资源、电资源都服务了首都。但北京却没有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提供相应的承载力。而且北京遇到的问题与规划思路不对也有关。城市规划一圈一圈“摊大饼”,但功能分区却不明确,即便发展到八环,也会出现问题。

Q2:调控需要行政命令手段吗?

@刘昕:目前,人口问题很难靠市场力量来解决,如果完全不用行政手段调控,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任由人口继续发展,可能最终形成类似国外一些大城市的贫民窟,制造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但政府的调控手段应该适度,过程要柔和些。

@彭真怀:靠行政命令解决人口问题肯定行不通,反而会造成反感,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政府必须挖好渠才能引水,而不能靠强制手段把水指到哪个地方去。

Q3:对北京人口调控有何建议?

@刘昕:人口调控能否奏效取决于城市功能的强化。比如废品行业,北京这一块服务都是靠外来人口提供,那这些人的存在是很正常的。如果城市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机制,外来人口可能就无法以此为业。政府要考虑的是提供一种什么样的产业,减少某一部分工作机会,从而实现人口调控。

@彭真怀:北京作为首都,应该率先探索城乡化制度创新,而不是“一堵了之”。北京解决人口问题不能就人口论人口,我建议对城市规划进行调整,比如通过行政部门外迁等手段,让京津冀形成大都市圈,对人口疏解也能起作用。

   上一页   1   2   3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