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茅副市长曾坦言,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中,“人口调控”是最难达标的项目之一。针对北京市人口规模控制问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历时一年进行了北京市人口现状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关于北京市“十一五”期间人口规划以及宏观政策思路的调研报告》带上了本次政协大会。
现状调查{1}
总人口已达1530万
报告执笔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委员告诉记者,北京的城市人口规模一直在逐步扩大,总人口由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276.8万人激增到2003年的1456万人,目前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1530万人;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由1991年的84.9万人攀升至2001年的262.8万人,而人口密度则由1982年的547人/平方公里发展到2003年的888人/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区人口密度高达万人甚至几万人以上。
陆杰华说,预计到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之和)将接近或者超过1600万人,户籍人口将达到1181万至1251万人,流动人口将达到382万人。
委员建议
尝试“以房管人”
陆杰华说,流动人口管理是人口调控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他建议北京应将流动人口比例控制在20%以内,也就是说,力争在2010年全市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数量不超过320万。同时要规范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建立全市统一的市级、街道、社区等四级流动人口管理组织机构,将以往由公安部门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变为由公共部门提供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以房管人或是以床管人也是很好的尝试。”陆杰华说,在本市丰台等区县已经开始的出租房屋加强管理措施,对租房者进行登记和管理是有效控制流动人口的方法之一。
现状调查{2}
新城人口规模较小
调研发现,到2000年,北京平均每个卫星城的人口规模只有10多万人,离15万的城镇“门槛”人口规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北京未来的11个新城建设,对于疏散中心区人口至关重要。”陆杰华在报告中指出,今后北京的新城建设将容纳570万人口,平均每个新城接近50万人口,其中亦庄、通州等新城的人口数量都将达到七八十万。
委员建议
按功能区疏散人口
对于人口在新城的分布,陆杰华则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对中心城区域、东部区域、西部区域、山区区域四个功能分区提出建议:即在中心城区大力疏散人口与产业,积极发展以高端服务、金融保险和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在东部区域积极引导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促进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西部区域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在山区区域重点进行生态维护、水源保护、适度旅游和生态农业开发。(记者 刘墨非 贺岩)
回应
市规划委主任陈刚——
新城将打造成宜居城
对于北京市的人口控制问题,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陈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新城的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把新城打造成宜居城市,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过去,杜绝中心区人口过度密集,这样,“里外”的人都能够实现宜居了。
把新城建设成宜居城的具体规划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到16到20平方米,每平方公里面积的道路里程达到4到6公里,每个新城至少有一所综合型三甲医院、一所高等院校、一条与中心城相联系的高速公路等。
顺义区区长李平也表示,到2020年,顺义整个城区人口将达到90万。(记者 韩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