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 何书远摄
参数
|
数字
|
意义
|
全系统峰值性能
|
每秒1206万亿次
|
“天河一号”计算一天,一台配置Intel双核CPU、主频为2.5GHz的微机得算160年。 |
共享存储总容量
|
1PB
|
按国内数字图书馆应用软件的图片格式PDG计算,如果平均每册书大小约10MB,“天河一号”的存储量相当于4个国家图书馆之和。 |
重量
|
1.5吨X103
|
“天河一号”由103台机柜组成,每个机柜占地1.44平方米,高两米,重1.5吨,系统总重量相当于19个“神舟”飞船。 |
CPU、GPU数量
|
6144个CPU、5120个GPU
|
每人每个小时写20行代码的速度,需要写1万小时。 |
互相通信网络单根线传输速率
|
10Gbps
|
每秒钟要传输800亿比特的信息。这是国际上最快的速率,相当于在“天河一号”计算机内部修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 |
科技人员平均年龄
|
36岁
|
直接参与“天河一号”研发的科技人员有200多人。 |
投资
|
6亿人民币
|
|
使用寿命
|
10年
|
|
每小时耗电量
|
1280度
|
与目前峰值性能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走鹃”超级计算机相当。 |
*此表由新华军事特别制作【详细】
|
|
“天河一号”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王玉山摄
新华网长沙10月29日电(记者白瑞雪、喻菲、王玉山)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之际,计算机专家对这台全方位的结构、特点与功能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峰值性能1206万亿次是质的飞跃
2008年9月下线的中国第一台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运算峰值速度为每秒230万亿次。一年后,随着“天河一号”研制成功,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峰值性能提升到了每秒1206万亿次。
这个数字意味着,“天河一号”计算一天,一台配置Intel 双核CPU、主频为2.5GHz的微机需要计算160年。就共享存储总容量而言,“天河一号”的存储量相当于4个藏书量为2700万册的国家图书馆。
“我听到‘天河一号’研制成功的消息时很震惊,我们原来预计千万亿次的计算机要到2010年底才在中国出现。”中国科学院软件所研究员张云泉说,“这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高性能计算机又称巨型计算机或超级计算机。在超级计算机不断提高运算速度的过程中,千万亿次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
美国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做千万亿次巨型计算机的目标,直到2007年才实现。截至2009年6月,世界上仅有3台千万亿次的计算机。
“国际计算机界认为,从百万亿次提升到千万亿次是一个质的变化,不可能通过单纯扩大规模来实现,而是需要体系结构上的改变。”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窦文华说,“天河一号”采用了全新的多阵列可配置协同并行的体系结构,从而实现了系统性能的提升。
窦文华认为,这种体系结构具备构建下一个量级即万万亿次计算机的能力,将会成为下一代高新计算机的主流结构。
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出现,为中国高科技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某些领域的现实需求,已经超出了目前巨型机的能力。”窦文华说,气候预报、环境控制、飞行器设计、系统生物学等领域都需要千万亿次甚至更高性能的计算机。因此,“天河一号”投入使用后,必将推动科学研究的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