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规范汽车出口秩序?
2006年我国汽车出口数量继续迅猛增长。据海关统计,2006年1至11月我国汽车整车出口29.3万辆,比上年增长88.8%,出口金额27.9亿美元,增长98.2%。业内人士预计,2006年我国汽车出口有望达到34万辆,其中轿车出口突破9万辆,增幅超过200%。
近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等5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通知》。在我国汽车出口迅猛增长的情况下,为何要规范汽车出口秩序呢?
“充满活力,缺乏秩序”,在1月9日召开的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通气会上,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张骥这样描述当前我国汽车出口状况。
“充满活力”,指的是我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据张骥介绍,近4年来我国汽车整车出口迅猛增长,整车(含成套散件)出口数量从2002年的2万辆飙升至2006年的34万辆,出口增速大大超过一般外贸产品。他认为,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汽车出口也暴露了一些不健康的苗头,而且这种苗头正在放大。他将这种苗头概括为“缺乏秩序”,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高度分散与高度集中同时并存。张骥告诉记者,2006年1至11月,我国汽车整车出口市场分布在182个国家和地区,过于分散,而其中排名前5位的出口市场又约占我国汽车出口数量的一半。
第二,汽车出口经营单位急剧增加,呈井喷式增长。迄今为止,我国从事汽车整车出口的企业已达1175家,比上年增加150家;如果加上汽车零部件出口,从事汽车产品出口的企业超过1万家。
第三,汽车出口质量、售后服务等问题日益突出,出现了不符合产业准入条件企业的产品出口和低价恶性竞争的问题。
第四,出口主要靠低价打拼,导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价格急剧下滑。据统计,2006年1至11月,我国共出口轿车8.5万辆,增长226%,而出口平均单价为6740美元,同比下降19.5%。
张骥分析,造成出口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是:汽车企业和汽车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有资质,但进入国外市场却没有资质。我国目前对汽车企业实行生产准入考核管理办法,而出口汽车产品没有纳入管理范围,使达不到国内产业管理要求和质量水平的汽车得以出口。
张骥解释,《通知》的核心管理内容包括3项:一是以我国汽车产业在生产领域和国内消费市场建立的严格准入制度为基础,从生产环节入手,对汽车生产企业设定出口资质。
二是对出口经营企业实行生产企业授权管理。出口经营企业应获得符合出口条件的汽车生产企业的出口授权,并根据授权出口该企业的产品。出口经营企业还必须与汽车生产企业约定共同承担出口产品的质量保证、售后服务等连带法律责任。
三是严格管理底盘。为防止没有资质的企业通过出口汽车关键件规避汽车整车管理,把底盘一并纳入管理。
“保护活力,建立秩序”,张骥这样阐释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宗旨。张骥希望,所有从事汽车出口的企业能够以投资的心态而不是以投机心态,去扩大汽车整车出口。据他介绍,《通知》的管理思路是:一是抓源头,全覆盖。他说,规范汽车出口秩序是贸易、产业、质检、海关、认证等相关管理部门再次联手规范出口秩序,有利于建立从产业到流通领域的完善一致的管理体系。除此之外,本次规范出口秩序还做到了汽车出口经营主体(除出口加工区内企业之外)的全覆盖。二是低门槛,保活力。《通知》没有专门设置其他的准入条件,没有出口业绩要求,只是将国内生产经营的准入标准扩展到国际市场。张骥预计,《通知》实施后,约有近700家的汽车出口企业将退出。三是动态管理,可进退。根据企业每年的变化情况,商务部会同其他部门每年发布新一年度《名单》。四是过渡期长,促平稳。《通知》充分考虑到未列名汽车出口经营单位的权益,最大限度保护其既得利益,明确规定,凡未列入《名单》的企业于2007年1月15日前签订的出口合同,可按规定于今年8月1日前申领出口许可证。(何振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