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民间救灾的蜕变与成长

发布时间: 2016-05-13 09:42:08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中国扶贫基金会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民间救灾,汶川地震,雅安地震,中国扶贫基金会

政策开放,开启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新里程

2015年10月8日,民政部制定印发了《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统筹协调社会力量高效有序参与救灾工作,进一步提高救灾工作整体水平提出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我国近年来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救灾任务十分繁重,迫切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统筹协调、有序协作的救灾合力。

2016年3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救灾的原则。

政策的开放,体现了国家对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重视和期待。同时也解决了救灾过程中,各家机构各自为战,缺乏协调的弊端。汶川地震至今8年来,各个救灾主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在救灾工作中的协调与合作,在民政部救灾司的直接推进下,包含社会力量在内的大的国家救灾体系呼之欲出。

2016年5月5日下午,民政部救灾司会同国家减灾中心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爱德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在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举行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桌面演练。国家减灾委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出席演练活动并讲话。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指出,在近年来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应对过程中,各类社会力量作为政府救灾力量的有力补充,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政社协同救灾的良好氛围。举办这次演练活动对推动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开展救灾,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引导效应,对今后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实际行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作为参演社会力量代表,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说: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实现政社协同、社社协同,才能最有效的整合社会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损失,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自然灾害无法避免,需要动员和组织尽可能多的力量,才能有效应对。让我们从今天的演练开始,不忘初心、众志成城,动员和团结全社会救灾力量,铸造防御自然灾害的坚固长城,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国际经验

1969年美国卡米尔飓风造成了25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7.8亿美元。当时很多社会组织涌进了灾区,但由于缺少信息沟通和总体协调,导致各组织救助出现重复性甚至恶性竞争,使得灾害救援工作受到了极大影响。为此,美国红十字会、救世军等7大社会组织于1970年发起成立美国全国救灾志愿者联盟NVOAD 。

经过四十多年的磨合发展,NVOAD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和志愿者、NGO组织都认同的救灾志愿者联盟组织,会员包括全国110多家人道救助组织和非营利机构。2010年,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 A)与NVODA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认可该组织与联盟成员间的协调关系,并给予该组织在政府紧急救援时的法定咨商席位。

基金会救灾协调会的发起与NVOAD的背景和历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中国的社会组织在汶川地震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涉及灾害救援领域的NGO越来越多,这些社会组织对我国灾害的救援工作起到了重大作用,为政府救灾提供了良性补充,与此同时,协调协同也越来越受到各个社会组织的认同,开始自发形成不同的灾时联合体,长效的协调机构也在发展进程中达成共识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