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汶川地震,催生中国公益元年
灾难孕育责任,责任激发行动。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57家社会组织发表了抗震救灾行动联合声明。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等10家影响较大的社会组织,向全国38万多家社会组织发出抗震救灾倡议书。据不完全统计,有30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到一线救援工作中,催生了如蓝天救援队等多支灾害救援民间组织。
灾区人民的苦难让全国同胞感同身受,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赶赴灾区,出现在紧急救援、医疗救助、伤病陪护、心理援救、儿童教育、物资发放、卫生防疫等一切需要人力的地方。
这一年,是社会力量大规模参与救灾的一年。
这一年,也被认为是中国的“公益元年”。
雅安地震,推动社会力量协同
责任激发行动,行动产生联合。
雅安地震8天内,相继出现了“4·20基金会救灾联盟”、“成都公益圈”、“4·20中国社会组织灾害应对平台”等多种合作组织。这些组织内部设立工作站,协调各方信息和资源,共同为灾区提供服务。
民间组织的合作性更强,这是雅安地震后出现的新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雅安地震第10天,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等联合发起了基金会救灾协调会,致力于促进基金会之间、基金会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社会各界,在防灾、减灾、救灾、重建中的沟通、交流,搭建合作与协同的灾害应对平台。
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爱德基金会和社会福利基金会也陆续加入进来,基金会救灾协调会日渐发展成为一支较成熟的社会救灾协调力量。
三年来,基金会救灾协调会机制从无到有,从雅安地震救援的小试牛刀,到参与鲁甸地震救援、尼泊尔西藏地震救援的协调行动,并且在近期配合民政部救灾司、国家减灾中心联合举行《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培训班》、《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协作研讨会》和《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桌面演练》,这标志着中国民间组织救灾的协调行动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