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艳兵。金慧东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王振红)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也导致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艳兵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过去10多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量和碳排放增量分别占全球的50%和60%以上。当前,中国消费的煤炭超过全球总量的50%,60%的石油需要从国外进口,人均能源碳排放已增长到6吨以上,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3左右。同时,区域环境污染加剧,特别是近些年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都遭受了严重的雾霾污染,对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些现象表明,我们以往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康艳兵指出,“推动实现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有三条路径,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能源清洁低碳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这两条路径主要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满足经济发展目标和老百姓日益提高的合理生活水平,反映的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来实现低碳发展。而能源的清洁低碳化则是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来实现低碳发展,即对于同样的能源需求,可以采用更清洁低碳的能源来进一步实现低碳。不同品种的能源碳排放差别很大,同样发一度电,煤的碳排放是天然气的2倍以上,而可再生能源则是零排放,所以能源清洁低碳化就要求“控煤、提气、发展非化石能源”。但是,目前中国煤炭消费超过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的50%,相应碳排放超过碳排放总量的3/4,而东部一些发达省市单位国土面积的煤炭消费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0-40倍;可再生能源虽然在快速发展,但是包括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非化石能源仅占一次能源总量的11.2%;天然气虽然从2000年的247亿立方米增长到当前的1800亿立方米左右,但占一次能源的比重高超过5%。中国当前这种高碳能源结构,与世界发展趋势相背离,需要加快向低碳化转型。但是,由于资源环境碳排放的外部成本尚未充分反映到能源价格中,导致不同能源品种的比价关系不合理,同时相关清洁低碳能源利用技术成熟度与产业化也需要加快解决,而当前的电力管理体制也需要改革,需要我们付出更大努力。
康艳兵指出,按照这三个路径发展,经济会增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会提高,而能源消耗、大气污染物排放、碳排放的代价都会大幅降低,这就是实现了低碳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总量的75%以上,而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所以这三条路径主要谈了涉及到能源的碳排放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是低碳发展的核心路径。”他解释说,要全面推动低碳发展,也需同时考虑其他措施。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一部分二氧化碳,而污水、垃圾、制冷空调等领域也会产生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二氧化碳非温室气体,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有效控制。此外,也要积极采取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措施。例如,森林碳汇,通过植树造林,不但美化了环境,而且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再如,碳捕集、封存、利用技术,能够把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乃至再用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实现“碳循环”,目前国内外在火电厂、油田驱油等领域已经开展了一些试点示范项目,效果还可以,但普遍来说经济性还较差,离大规模应用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在日益严峻的碳排放约束下可能是未来的方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