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独家获得的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报告建议,大幅增加政府的公共支出,通过提供更符合大众需要的公共产品,改善服务消费环境,以及稳定或降低公共服务的价格水平等途径,来促进消费快速增长。
报告指出,2006年以来,消费需求呈现出自1997年以来最强劲的增长势头,但短期内的快速增长遭遇了“三座大山”的制约。一是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在今年愈加明显,尤其是工业消费品严重的供过于求将制约消费的扩大。二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难度仍较大,这将会制约农村消费的增长。三是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将对居民即期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建议,要推动消费“马车”快速前行,短期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努力增加就业;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等方面。长期政策的重点,则应逐步解决制约消费增长的深层次体制性问题,提高中产阶层的比重,按照“补低、扩中、调高”策略,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消费稳定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
消费“马车”需过“三道坎”公共支出尚待发力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受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以及制约消费增长的长期性因素的影响,2007年消费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
○努力扩大消费,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扩大消费短期内将面临三大制约因素: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明显加大的农民增收难度;依然较大的就业压力
○短期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努力增加就业,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等方面
多因素支撑消费增长颇为强劲
2006年以来,消费需求呈现出自1997年以来最强劲的增长势头。1-11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11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3.6%,比去年同期增幅提高0.7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消费品市场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多年来坚持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效应开始逐步显现。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62元,实际增长11.4%,虽然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大大高于GDP增长速度。三是日益丰富的商品供给为居民多层次消费需求提供了充裕保证。据商务部对600种主要消费品下半年市场供求趋势进行的调查显示,全国消费品市场供求基本平稳的商品为172种,占28.7%,与上半年相比,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略有增加,供过于求的商品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四是持续较低的物价水平有利于低收入者消费需求的增加。1-11月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0.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物价涨幅保持在较低水平有利于稳定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增长。
消费提速面临“三大考验”
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加剧
尽管2006年消费品市场出现了旺销的势头,但从目前市场供求情况看,我国70%以上的商品仍供过于求,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供过于求矛盾非常突出,2007年这一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将会比2006年有所放慢,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速已经出现明显放慢的迹象。美国经济减速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将使得国际上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增幅放慢。
此外,国际市场贸易摩擦明显加剧、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上升以及国内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也制约着我国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外需增长一旦减弱,将会挤压国内市场(尤其是一些传统产品,如纺织、家用电器、鞋等)。
在国内供给能力明显增大、而外需增长可能明显减弱的双重压力下,2007年市场供求的矛盾将会变得更加明显,尤其是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的矛盾将会非常突出,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农民增收难度将明显加大
2007年农民增收所面临的环境比较严峻。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有三个: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以及各项财政补贴。从农业收入来看,近年来粮食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虽然近期有所回升,但主要是受短期因素影响,从长期来看,农民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增长潜力不大;从财政补贴方面看,近两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对粮食进行直补,并对农民购买农机、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给予了一定的补贴,2006年是各类补贴和优惠政策贯彻较为集中的年份,2007年甚至包括“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增加农民直接补贴的空间有限;从非农业收入增加的情况看,2006年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人均1175元,增长17.6%,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55.5%。
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将比2006年有所回落,将可能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有所减小,即农民来自非农业的收入增长形势不容乐观。由此可见,2007年农民收入增加的难度非常大,这将会制约农村消费的增长。
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将对居民即期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产生不利影响。
在城镇新增就业群体、累积的下岗失业人员和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还无法根本缓解的情况下,经济增速的放缓将使就业环境雪上加霜。一方面,2007年我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将超过25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0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万个以上,劳动力供求缺口依然很大。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2007年投资和出口增幅均会明显回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这对增加就业将会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初步预计,2007年GDP增长9.5%左右,比2006年增速放慢1个百分点,这样就有可能使就业少增100万人。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由于信贷环境持续偏紧,中小企业用人需求将会明显减少。二是受宏观政策继续偏紧的影响,一些不符合规定的新开工项目停建、缓建,导致在建施工项目投资规模和新开工项目规模增速持续回落,对农民工,特别是建筑行业的农民工需求增长将有所减弱。三是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力度,关闭淘汰落后产能,有可能带来新的失业,因为这些行业大多是劳动密集或就业容量大的民营企业,并且,产能过剩矛盾的进一步加剧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利润下降也将引发企业裁员。四是外贸出口增幅放慢将导致外贸部门的就业增长放慢。(费杨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