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国家气候评估报告:我国农作物2050年或减产37%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1 月 0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2006年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发布了历时4年编制、九易其稿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该报告的发布,表明我国政府对气候突变这个全球性问题的警惕性提高,尤其是对气候变暖的警惕性提高。

该报告预测,在未来百年中,气候变暖将是我国气候变化的主线。而气候变暖速度太快,有可能导致发生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加快。中国作为一个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如何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是中国气象专家最为关注的问题。

为此,记者专访了该报告编写委员会专家组5位领衔专家之一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林而达。

百年一遇的重庆大旱今后有可能二三十年一遇

记者:2006年我国遭遇了很多气象事件,这其中您比较关注的是哪一些?

林而达:我最关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2006年我国气温继续升高,全国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比往年同期偏高1℃,是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

二是意外地发生了数起极端气候事件。极端气候事件每年都会有,但2006年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重庆的干旱和超强台风桑美。重庆、四川遭遇历史罕见的高温伏旱,重庆连续40多天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这是百年不遇的;席卷浙江和福建的超强台风桑美,也是百年不遇。

除此之外,还有宁夏等干旱地区出现洪涝灾害,山东局部地区秋天出现干旱等。

记者: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损失有多大?

林而达:中国气象局估计,川渝旱灾的损失在150亿元左右,超强台风桑美造成的损失也有100多亿元。1998年长江洪涝造成的损失是1600亿元,因此可以说,2006年是1998年以来因自然灾害造成损失最严重的一年。

记者:在您看来,出现这些异常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

林而达:许多专家都倾向于认为,去年的一些极端气候事件与长期的气候变暖有关。

对于重庆的干旱,后来我们应用英国哈雷德(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发展的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模拟中国的区域气候,得出的结论发现,在未来的数十年间,重庆及其附近地方有异常增温变暖的趋势,变暖变干的现象可能在今后会更频繁地发生,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有专家预测,重庆2006年遭遇的大旱在今后可能会更加频繁出现,不再百年一遇,而可能二三十年一遇。虽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的预测,但足以让我们警惕。

对于超强台风桑美登陆,很多专家也认为与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环流变化有关系。

记者:但学术界对于是不是气候变暖导致出现这些气象事件,仍存在许多争议?

林而达:确实,现在还难以准确界定极端气候事件与全球变暖的关系,但我们从大量极端气候事件案例中分析发现,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全球变暖及其后果在频繁产生。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20年全球变暖是造成气候急剧变化非常主要的原因。

记者:也有专家认为,全球变暖并不可怕,中国历史上曾出现黄河流域产竹子的现象,北京等纬度较高地区也出土了远古时期的大象骨骸,这表明,历史上地球曾经变暖得很厉害。

林而达:确实出现过这种情况,但那是很缓慢的变化,可能经过了成千上万年的气候变迁。目前问题的关键不单单在于气候变化了多少,而且还在于气候变化的速度。在过去的100年里,我国气温升高了0.6℃,东北最近50年升高了1.1℃。据估测,在未来100年,全国还可能比现在增加2℃~4℃多。现在地球在过去100年增温不到1℃就灾害频繁,未来将会怎样?如果数万年以后北京地区出现成群大象不足为奇,但100年以后就出现了很快的升温,那这个过程中气候的急剧变化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粮食安全问题不能盲目乐观

记者:由于农业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很多人都关心,气候变化会不会对我国的农业产生负面影响?

林而达:确实,气候变化将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幅度增大。专家们都比较认同的是,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至10%;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而且,由于气候变暖会使农业需水量加大,而供水的地方差异也会加大。为适应生产条件的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记者:但现在许多专家都倾向于认为,中国粮食安全不会出问题。

林而达:对粮食安全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多人都过于乐观。据有关部门预估,我国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顶峰,大约15亿。为了满足新增两亿人口的需求,将要多生产1亿吨粮食。如果盲目乐观,不采取措施,届时粮食总产量将减少5%~10%,也就是说,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还要多生产3000万吨~5000万吨粮食才行,这是个很大的数字,所以粮食安全问题我们必须时刻高度重视。

未来50年中国可能增温2℃~3℃

记者:《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对我国气候近100年来变化的实际状况和影响进行了评估,在气温上升方面归纳出了哪些基本结论?

林而达:最主要的结论是,近100年来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约为0.5℃~0.8℃。根据最新研究,倾向于采用0.8℃这个数据,这与全球同期平均值(0.8℃)基本一致。近50年中国增暖尤其明显,主要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在最近50年,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1.1℃,平均每10年增加0.22℃。

而且,我国北方和青藏高原增温比其他地区显著。这个我自己都有感觉,我在北京长大,小时候北京冬天温度可以低至零下20℃多,但现在已经多年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记者:该报告也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得出的结论是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

林而达:对,我们对全球、东亚及中国未来20年至100年气候变化趋势进行预估,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其中北方增温大于南方,冬春增温大于春秋。

以现在为基准,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增加1.3℃至2.1℃,2030年,增加1.5℃至2.8℃,2050年增加2.3℃至3.3℃。

记者:报告中的这些预测可信度有多大?

林而达:实际上,对未来几十年给出一个准确的预报数据是很困难的,因为对影响气候的全球人口、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预测有几十种方案,但估计出一个大致的范围还是有可能的。在国家评估报告中,我们归纳了不下10种模型作出的预测结果,专家们综合这些结果,给出了比较好的范围。事实上,我们还舍弃了一些极端的情况,比如日本的一个模型曾预计100年后中国增温8.9℃。

冰川融雪加快,湖泊随之扩大,但随后两者都可能将大为萎缩

记者: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增温将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林而达: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0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

一是全国平均炎热日数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而近20年上升较明显。可能很多地区的老百姓感触最多的是,霜冻日数少了,寒潮频数也明显下降了。

二是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面积呈增加趋势,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东南部地区洪涝灾害加重。比如1998年南方水灾,就是百年不遇的。

除了极端气候事件外,冰川的融化也是倍受关注的影响后果之一。报告指出,估计到2050年,我国西部冰川将减少27.2%。

记者:很多人都对青藏高原、新疆等地的冰川融化速度感到忧心忡忡。

林而达:最近有专家组去新疆考察冰川情况,考察完了向新疆党政领导汇报,领导们都表示感到震惊。因为新疆的农牧业和自然生态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冰川的融雪补给,尤其是沙漠中的绿洲,没有冰川,将很难存在下去,现在新疆的高山冰川加快融化,打破了这种均势,地方政府领导非常重视。

西藏自治区政府的领导也就此问题专门来北京请教过专家。我到西藏考察过几次,看到由于冰川融雪加快,引起了当地湖泊的湖面上升,以至于将牧民的牧场和房子都淹没了。我们对西藏扎陵湖的遥感图像分析也发现,湖面扩大了许多。但这种现象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冰川萎缩后,这些湖泊最终也将随着萎缩。

气候变化会让更多的人得疟疾、登革热

记者:现在我国水资源问题是个大问题,受到高度关注,根据对未来气候的预估,未来水资源有没有变化?

林而达:严重干旱是非常可怕的,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深受其苦。我曾去宁夏和甘肃多次考察,那里有些地区连续两三百天不下雨,土都是散沙土,挖下去十几厘米深,随手一抓就扬了起来。当地居民都很无奈。

根据报告预估,未来数十年内我国降水量将有所增加,但干旱趋势可能不会有明显改变,由于需水量也要明显增加,预计2010年~2030年我国西部地区每年的缺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

有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中纬度地区,气温每升高1℃,灌溉需水量将增加6%至10%,而农田蒸发量也会增加几个百分点,因此,虽然我们预估未来北方降水有所增加,但总体上“北旱南涝”的基本格局不会有很大改观。

而且,我们预测,升温还将使北方江河径流量减少,南方径流量增加。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并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记者:这对生态系统等诸多方面是否也将造成影响?

林而达:对,半干旱地区潜在的荒漠化趋势可能增大,区域气候温暖干燥也将导致平原湿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濒危物种增加,大面积沼泽湿地演变为草甸湿地。未来5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变化,表层冻土面积有可能减少10%到15%。而且,风暴潮等极端天气事件也将成为我国沿海地区致灾的主要原因。

气温上升还可能引起热浪频率和强度的增加,由极端高温引起的死亡人数将可能增加,预计气候变化将增加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程度和范围。

青藏铁路成为适应气候变化的典范

记者:面对全球变暖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我们该如何应对?

林而达:除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发生外,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及早采取对策,适应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都是全球性的,单靠一个国家很难做出局部改变。如冰川加速融化、洋流变化等,单独的行动很难阻止其变化趋势,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及早应对,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减少损失。

我认为,应对策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我国气候系统模式,提高预测水平;二是建立中国气候观测系统;三是建设国家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系统;四是建立国家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应对体系。如果这些措施完善了,应对起来也就没那么可怕了。

记者:您觉得我国在应对策略上是否做好了准备?

林而达:这几年来,我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非常关心。2005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八国会议上,也重点谈到了气候变化的问题,“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的论断对科技界影响很大。

国家加强了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如多部门联合攻关实施重大环境问题对策支撑计划,在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展开气候变化公众教育等。

最近两年我们通过中英合作与宁夏进行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非常重视,已经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十一五规划当中,这是省级政府首次这样做。

除此之外,青藏铁路也成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适应气候变化的典范。为应对未来升温可能引起的冻土融化,从而危害铁路安全,铁道部采取措施保护冻土,可以在未来几十年间避免升温0.5℃或者1℃造成的损害。建铁路还同时预计到未来几十年可能的升温,这种适应气候变化的理念在世界上也是很先进的。(本报北京1月7日电)

链接

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

英国:增加环保税

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目前气候变化政策激励机制的着重点应该放在企业投资低碳技术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减排技术的沟通上。英国政府将投资250万英镑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并有可能在明年的预算中增加环保税,如提高公路使用税、航空燃油税,征收欧盟内部国家的航空增值税,并对浪费资源的电器征收特殊税等,以便用经济方法说服企业家和普通消费者适应更环保的生活方式。

西班牙:埋葬二氧化碳废气

为遏止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吸收二氧化碳废气的处理成本,西班牙政府正在研究把二氧化碳注入地下贮存的方法,预计此项研究将耗资9000万欧元。这项计划的项目包括建立一家示范工厂和找到安全的储气地点。

瑞典:成立专门委员会监督矿物燃料使用

瑞典准备到2010年时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为实现这个目标,瑞典全国人均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从6吨减少到4.5吨。为此,瑞典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加大对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的财政投入,加强宣传、促使所有家庭都加入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列中来,制订一个开发替代能源的新战略,成立专门委员会以监督矿物燃料的使用。

日本:呼吁政府为减排温室气体出资

日本环境省曾计划对矿物燃料征收环境税,但遭到日本经济产业省和经济界的反对。日本环境省的研究认为,通过普及省油低公害车、提高办公楼和住宅隔热性能、进一步普及节能产品、扩大森林面积等,可以达到温室气体减排6%的目标,但推行这些措施,2006年至2010年每年要投入两万亿日元。由于民间企业的承受能力有限,政府有必要每年出资4000亿至7000亿日元。

澳大利亚:宣布防止全球变暖计划

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2006年10月23日宣布了一项5亿澳元环境计划,旨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变暖。

与美国一样,澳大利亚尚未签署《京都议定书》。由于这个原因,澳大利亚被认为是“环境坏孩子”,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与此同时,有关气象专家认为,澳大利亚目前遭遇的百年罕见干旱与气候变暖有密切关系。面对严酷现实,霍华德政府这才下定决心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夏收农作物收购出现亮色 小麦油菜籽价格稳步上升
入夏以来部分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偏重发生 3特点
中国农作物受旱面积1.67亿亩 高温加重重庆旱情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