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四)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我省区域特色鲜明,差异较大,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形成良性互动、多极支撑的增长格局。
全面提升皖江示范区建设水平。进一步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坚持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和创新承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集成发展的重要平台,打造具有较高规模经济效益、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提高入区项目质量和投入强度,加快建设江北、江南集中区,支持中新苏滁产业园等合作共建园区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瞄准主导产业、领军企业发展和产业链拓展需求,加强与境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对接,带动配套企业快速跟进。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为产业承接提供坚实保障。
加快皖北振兴步伐。争取将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等市县列入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着力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打造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持续加大投入,坚持科教兴农,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能源和煤基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轻工业和现代物流,逐步形成结构优化的产业体系。坚持科学规划、精细建设、严格管理,持续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全民创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突出特色,集群发展。加强南北合作,创新体制机制,重点构建产城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产业园区。
促进皖南和大别山区加速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扶贫开发、生态保护“三位一体”协调推进,推动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提升黄山和徽文化品牌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扶持政策,编制实施六安、安庆等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加快构建与生态相适宜的产业体系。
加快合肥经济圈和中心城市建设。统筹考虑人口增长、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支持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促进沿江城市跨江发展、联动发展,加快皖北城市群发展,推进铜陵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力争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推动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深化省直管县体制试点和扩权强镇试点。总结推广先进县发展经验,进一步完善县域分类考核办法。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县域流动,努力打造一批充满活力、宜居宜业的中小城市。大力招商引资,支持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鼓励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加速产业集聚,促进“三化”同步提升,催生更多的经济强县强镇。支持基础条件好的县城和重点城镇提质扩容。加大对深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扶持力度。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安徽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始终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深化改革开放上迈出新步伐。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统筹运用引入战略投资、上市融资、整合重组等多种方式,加快产权多元化、资产证券化、主业规模化步伐,打造一批“皖字号”的国家级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健全国有资本运营责任机制,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和预算管理制度。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启动实施国家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省工作,积极推进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等领域。实施初创企业、小型微型企业扶持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我省真正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沃土和创业乐园。
扎实开展财税体制改革。抢抓国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机遇,积极做好基础性工作,争取先行先试。认真落实中央结构性减税政策,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快转移支付制度建设,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体系建设,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
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快速健康发展,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引导银行服务网点向基层延伸。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深化与金融机构总部的战略合作。优化金融生态,防范金融风险。
深化教育和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全面推进国家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工作,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和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妥做好省级以下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工作。抓紧抓好统计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继续深化与长三角的分工合作,积极推进与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港澳台等地区的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与央企新一轮战略合作,扩大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成果。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规模、质量和水平,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六)努力建设文化强省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是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必须坚持继承创新,巩固拓展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健全文化惠民工程长效机制,加强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农家书屋的目标。全面发展广播影视、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出版、文学艺术事业,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着力打造符合时代特征、体现徽风皖韵的精品力作。办好中国黄梅戏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招商和上市融资,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加快建设文化园区和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建立省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七)着力打造生态强省
绿水青山,天赋于皖,是江淮儿女赖以生存发展、引以为豪的家园,必须倍加珍爱,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强省。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落实国家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要求,执行淘汰和限制类行业企业差别电价政策,实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节能重点项目建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强化环保目标责任制,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加强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和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切实控制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严肃查处环境违法突出问题。新增城镇污水处理配套管网1000公里以上,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大重点建制镇环保设施投入。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规范土地管理,加大清理闲置土地力度,完善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强度及产出效益的标准和激励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和清洁高效利用。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和绿色照明工程,促进全社会低碳消费。抓好农业、城市、企业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实施重点企业和各类园区循环经济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100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启动巢湖、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加大长江、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强化大气、水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生态省示范基地、重大项目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开展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加强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环境保护,做好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城乡绿化,启动大别山区和新安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加强江淮分水岭、矿区、采煤塌陷区等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让蓝天白云常在、青山绿水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