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问: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政府成功创造了以“中国制造”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那么在未来中国可能要通过“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来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您能否谈谈对建立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看法?
答:您指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问题,也是保持中国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中国制造”的阶段,这是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有时我也为此难过,中国出口到外国的产品,大部分利润被外国企业拿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牌。一双男士高筒袜,如果用外国的品牌可以卖8美元,但中国企业只能得到1美元。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科技创新的转变,是人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是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我担任总理的8年来,先后制定了三个规划,一个是《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一个是《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还有一个《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三个规划是走向“中国创造”的基础。
第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我们很多传统产业需要改造,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而且在改造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中国创造”、“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
第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已经确定节能环保、信息、高端制造等7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在这7个产业当中又选定若干优先发展的领域,我们一定要努力在这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有这个决心,也有这个能力。
服务业的发展反映经济结构,特别是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与生产密切联系的服务业,还有公共服务业、金融服务业。请企业家们注意,有两个领域是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之所在,一个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现,蕴含着巨大的服务业发展潜力。第二个就是公共事业的发展,比如教育、卫生、医疗等。
我还想强调一点,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绝不会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农业的现代化也势必带动乡村服务业的发展,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力。
问:在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中国政府公布了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指标,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在今年的上半年,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为中国实现在“十一五”规划当中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增加了难度。中国政府将采取什么措施实现有关减排目标?
答:你问到了我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前四年,我们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5.6%,但是我们定的计划是在五年内下降20%左右。今年一季度,单位能耗没有减少,反而有所上升,这是由于我们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一些高耗能的产业盲目发展,我们比较早地认识到这个问题,采取了措施。因此,上半年单位能耗水平实现由升转降。但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确实有很大的困难。
我们已经制定了在今年下半年减少高耗能企业的指标,这其中包括淘汰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等高耗能企业。我们不惜以降低GDP增速为代价来实现这一目标。当然,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对待这个问题,而不使这项工作流于形式或者弄虚作假。明年3月份,我将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交代,而且向全世界作出交代。我现在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但是我相信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所应该做的努力我都会做到。
问:中国人口城镇化率不断增长,但伴之的是增长更快的土地城镇化率,通过对农村土地,甚至是耕地的再利用等一系列手段,现在中国城市的人均综合占地面积已经达到了110-130平方米。有人说,这样提高城镇化率的政策是不可持续的,您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答:中国目前城镇化率大约是46%,但是这些年确实出现土地城镇化超过人口城镇化的现象。一些中小城市,甚至一些大城市的发展,忘记了自己的国情,热衷于宽马路、大广场,大量占用农田。许多城市原有的郊区农田、菜地,现在已经没有了,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中国经济如果出问题,还可能出在农业上。而农业的问题,最重要的可能出在土地上。因此,我们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突破,这不仅维系着十多亿中国人的生存,而且还维系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固然与有些地方领导的观念有关,但根本上是同制度有关。
制度当中最重要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农民合法的土地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第二条就是我们现有的财税制度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土地财政”的现象。也就是说,多用地可以多增加财政收入。这就造成了一手从农民那里廉价得到土地,另一手又高价卖给开发商。而宽马路、大广场又表现出自己的所谓政绩,这又同官员的考核制度有关。因此,我们必须从制度上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