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降“身价”亦难求一职,外来工招聘专场出现大学生“抢饭碗”……毕业期限越来越迫近,大学生就业率持续低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就业难,让部分有热情、有信心、有技术的高校学生将目光再次转向了创业的道路。
提及大学生创业,广州人不难联想到前些年,地王广场地下三层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由铺位需要预约走到70多间开业的档口目前仅仅剩下不到10间,如此惨淡的收场,浇灭了许多大学生的创业梦。据统计,去年,在广州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到广州市工商局注册登记的仅160宗,其中绝大部分还是小本经营的个体户。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厅长刘友君也透露:广东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1%。而记者从广州部分高校调查得到的反馈则是:1%的结论甚至都稍嫌乐观。
“就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能有1%的成功率算是比较乐观的统计。”暨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陈晓明直言不讳,暨大有一些学生从商成功的案例,但是从整体而言,应该达不到1%的比例。
作为高校本身,是一直鼓励学生创业的,以暨大为例,有创业实验园,还有每年举办的“创业设计大赛”,都吸引了不少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参与其中。陈晓明透露,暨大近期将启动“创业学院”计划,针对学生开设创业课程,“具体方案还未最后敲定,但肯定是一个新潮前卫的想法”。
学生创业会不会影响学业?对此,陈晓明认为,创业本身就应当是学生学有余力之后的行为,首先当然是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如果学习都跟不上,创业也无从谈起。
就业难,创业更不容易。资金、经验、人脉、资源、社会环境,诸多瓶颈注定了大学生创业本就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高校缺乏优良的创业传统,学科设置偏向基础知识的学习,应用经验明显不足,这些尴尬的脱节造成大学生创业的先天不足。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生存尚且面临“过冬”的窘境,脆弱的大学生创业生存点又在何方?从去年底开始,自上而下的政府文件陆续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然而,无论是学生还是校方,都普遍认为“政策不具有吸引力”。
电脑城里的23个“准老板”
去年下半年,在岗顶百脑汇电脑城惠迈电脑有限公司里,一个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悄然建起,再次为揣怀创业梦的大学生撑出一片天地。目前,创业基地已进驻了23个团队。电脑城的创业基地是否会像地王广场那样昙花一现?日前,记者特意走访了该基地,感受23个“准老板”创业道路的喜与愁、乐与忧。
“零成本”创业唤醒创业梦
说起惠迈电脑有限公司,其实在业界早已小有名气。2006年9月,惠迈公司启动了业界唯一的学生IT实践基地,免费为在校学生提供最新的电脑设备组装实践使用,聘请厂商、公司的技术工程师举办硬件讲座培训等活动。“我们有最新的配件可以提供组装,不用浪费资源,再说也可以通过学生帮我们做口头宣传,这是双赢。”惠迈电脑公司总经理兼创始人赖镇平的回答不乏生意人的精明。
去年下半年起,就业形势严峻,希望走向创业的大学生却不知从何走起。此时,惠迈在9月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占地面积达650平方米,设有硬件实践基地3个,创业办公室、会议室等场所供创业团队办公。参加创业基地的团队可以享受“零成本”创业,即不需要事前大批入货,有订单时先从公司拿货,资金回流后将成本价还给公司。“学生能创业,公司也能开拓校园市场,这是双赢。”为了提高团队成员的素质,公司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学习、管理实践、销售实践等社会实践项目。惠迈电脑营销策划经理胡惠文告诉记者,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转向创业的人数日益增长。“今年2月开始,每天都有四五名同学来咨询,有时甚至有十几个。”目前,创业基地已进驻了23个团队。
“第一单生意真是做得手忙脚乱”
“今天大概几点能给您送过去呢?”记者刚踏入惠迈大学生创业基地,就遇见正拿着电话与顾客联系的创业经理———蔡康文。这名广东农工商学院大三的学生,现在已经是一个由200多人组成的团队的小老板了。
“就业等于失业,现在找工作这么难,还不如自己创业。”蔡康文大一开始就在惠迈电脑有限公司做兼职,去年得知公司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后,就与3名同学一起参加创业培训课程。实践组装电脑课程,如何与客人联系,怎样做好售后服务……两个月的培训结束后,他们的凌珑团队“出世”了。
然而,创业之路的艰辛并非两个月的课程就能理解与体会。说起创业过程,蔡康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校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三个人就在宿舍、校区做宣传,而团队的顾客来源也是以学校新生和师弟师妹的“帮衬”为主。“第一单生意是帮个师弟装电脑,可能由于太紧张,安装过程中出现失误,最后系统崩溃了。”原本只需15分钟就能装好的系统,蔡康文他们足足用了半个多小时才算交了差。“第一单生意真是做得手忙脚乱。”这次的经验让蔡康文明白了专业技术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团队的队员都必须在这接受技术培训后才能接单。”
“零成本”的创业模式,完善的技术知识,周到的售后服务,凌珑团队做得有声有色,在半年时间内队员发展至200多人。“现在摊子大了,有点难管理,看来要多上管理方面的课程才行。”看着班上50多名同学只有一两个找到工作,工资也不太理想,蔡康文坦白地说:“不打算找工作了,就走创业这条路吧!”
“只有社会氛围良好,学生才敢创业”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带动就业、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党委书记盛南方认为,由于往年对学生创业教育引导重视不够,现在更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推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放心大胆地去创业”。
“我的总体感觉还是广州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热情、胆识和信心都不够。”盛南方说,在今年的省“两会”上,作为政协委员,他提出建议,呼吁高校将创业列入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创业政策、技巧的传授,让学生于在校期间培养创业的自信心、勇气和心理素质,毕业之后才敢大胆下海闯荡;企业方面,希望能有一些企业能主动提供项目或者创业环境,帮助、扶持学生创业;政府层面上则需要在资金、税费、手续、社保等方面提供政策便利,“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的政策导向很重要,“相信勇于创业、善于创业的大学生会越来越多”。
“政策吸引力根本不够”
“广州应届大学生的创业愿望很低。”李艳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去年,南方人才市场对应届大学生创业意向进行了跟踪调查,在大学城举办的讲座有数百人参加,之后的座谈会上,仅有25人表达了创业的愿望,跟踪的结果是,只有5人真正实施创业并且将个体工商营业执照领到手,还有10人的创业计划仍然停留在意向阶段,这样的结果说明,“他们的压力很大、困难很多,政策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原因”,她认为,目前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对这一群体吸引力根本不够。
“小额贷款虽然从之前的3万追加到了5万,但是如果要申请免息,就需要反担保,由市财政局的担保中心操作,手续非常麻烦。”她说,减免了100多元的工商执照费,对学生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税收方面只对高新技术企业有优惠政策,很多学生想开个小吃店还有一系列的环保、卫生等手续需要慢慢跑腿……因此,广州大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确实很低,如果需要在短期内靠创业来拉动大学生就业,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对此,南方人才市场广州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计划今年4—5月在网站上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发出通知,除了对这一群体数量进行了解,还希望对他们展开更直接的创业指导,“要视具体人数而定”,如果人数不多,就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如果人数比较多的话,就进行整体辅导,邀请相关专家和创业成功的大学生进行讲座的指导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