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率领科学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时神秘失踪。
5月初,彭加木率20人赴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大本营设在新疆农垦总局米兰农场。他带领4名考察队员,乘坐2辆汽车,从米兰出发,计划绕罗布泊1周后返回。考察途中,他们迷失方向,而且断油断水。17日上午10时,彭加木留下一张“我离此去东找水”的纸条后,一直未返。大本营收到考察队发出的无线电呼救讯号,立即组织营救。18日,乌鲁木齐驻军派出2架飞机,在库木都克附近找到除彭加木外的考察队所有人员,并空投援救物资。19日起,又派出10多架飞机和1支地面部队继续搜索。此后,解放军和中科院新疆分院数次派出小分队、考察队深入罗布泊地区,但始终未能找到彭加木或有关线索。(来源:人民网)
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董治保研究员在罗布泊发现一具干尸,被怀疑是26年前失踪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当年彭加木失踪后,著名作家叶永烈曾参加了首次搜寻,该文是叶永烈先生亲自撰写的难忘故事。
□特约撰稿叶永烈
考察途中遭遇缺水
1980年4月25日,彭加木从上海飞往乌鲁木齐,着手进行对罗布泊地区的第四次考察。
5月3日,彭加木率领一支10人考察队,一辆大卡车、两辆越野车,从乌鲁木齐出发到南疆罗布泊地区考察。
5月9日上午9时,彭加木率队进入雅丹,道路崎岖,汽车颠簸。沿途,有大量的盐的结晶体,其中不少是芒硝(硫酸钠)结晶体。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5月30日清晨,彭加木这才率队进入罗布泊湖区。在罗布泊,见不到一滴湖水。湖底有鸟的尸体,羽毛非常完整,而尸体只剩下骨架。经过七天奋战,彭加木率领的考察队终于从北到南,成功地穿过了罗布泊——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穿越这个神秘的干涸了的盐湖。
6月7日,考察队到了南疆的一个小城镇——米兰。按原计划,考察工作到此结束,全队沿南疆公路北上,回到乌鲁木齐。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彭加木却放着笔直平坦的南疆柏油公路不走,建议在归途中进行一次新的罗布泊东线考察。这样往东绕了一个大圈,路途当然远了,然而这一带正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很值得考察一下。
6月11日,彭加木率队朝东进发。汽车时而在盐渍地上行驶,白花花的,犹如冰天雪地。盐壳非常坚硬,车轮下不时发出嚓嚓的响声。汽车时而在沙漠中驶过,那里的穆塔克沙漠一望无际,满目黄沙。古诗中形容沙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里连“孤烟”都看不到。太阳像火球般烤热沙漠,暑气逼人。
本来,彭加木计划每天前进80至100公里,然而,他太乐观了,把困难估计得太少了。沙漠之中酷暑难当,行车一二十分钟汽车的水箱就会沸腾起来,用司机们的行话来说叫做“开锅”。司机不得不把车子停下来,打开车头盖子,等水箱的温度降低之后再前进。特别是几辆车编队前进的时候,更加麻烦,有一辆车的水箱“开锅”,另外几辆也得陪它“休息”。就这样,开开停停,停停开开,头一天只前进了46公里!风沙很大,一路上汽车开得很慢。直到第六天——6月16日,考察队才终于来到了疏勒河故道。下午4时,考察队在疏勒河南岸的库木库都克扎营。
考察队员们支起了帐篷,准备烧饭。这时发觉水已经所剩无几了,汽油也不多了。这是因为东进路上的时间差不多延长了一倍,原先所带的水当然不够用了。至于汽油,由于这一带是荒野,崎岖不平,耗油量比平时差不多增加了一倍,所以也不够用了。经检查,汽油和水,各剩一桶。
在这里,没有水,就无法生活!怎么办呢?经过全队讨论,决定向附近驻军告急求援。大家都曾深深记得,在出发时,附近驻军首长一再叮嘱:“需要什么,尽管说,我们大力支援!”
彭加木虽然也同意大家的意见,但是,他提出了新建议:用直升机运水,太贵了!直升机飞行一小时,就要花两千多元(注:这是当时的价格)。从附近驻军基地飞到这里,来回要好几个小时,运一趟水得花费国家上万元资金,我们能不能自力更生,就近找水呢?
附近哪里有水呢?彭加木拿出地图细细研究:在库木库都克以东的疏勒河南岸,在羊达克库都克附近,还标着四个井位。在蒙语中,“库都克”就是“井”的意思。
正因为这样,彭加木坚信,东面有水井,一定能找到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