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离我们有多远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北京未来15年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同时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
“宜居城市”首次被作为北京市的发展目标,但是什么样的城市是宜居的,宜居是要求生活适度舒适,那么多少人口数量才能实现“适度”?
保护旧城是北京市的一项长期工程,旧城区(主要指二环以里)人口疏解是风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近20年来,疏解中心区的人口压力,一直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主导方向。1993年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变人口过于集中在市区的状况,大力向新区和卫星城疏散人口。由于城市的就业功能一直集中在中心区,人口疏散很难取得成效。规划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北京旧城内需要疏解的人口约为20万,即平均每年疏解4万人。但实际上,2008年,北京4个旧城区一共只疏散了2800户,2009年才2004户。以每户3口人计算,过去两年从4个城区疏散的居民不足1.5万人。相反,由于规划是以改造与发展中心区为导向,大量房地产项目涌入旧城,使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越来越大,人口密度也越来越高,使北京城市危旧房改造带来的人口疏解一定程度上被抵消。
作为一个资源稀缺型城市,北京目前的人口已经接近各种资源的承载极限。如果北京保持目前的人口平均增长率,到2020年,北京总人口将达到2100万人以上。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北京人口控制在1800万以内宜居的目标,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北京将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严重影响未来北京的协调发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叶立梅认为,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所以从根本上扭转人口向北京等大城市流入的趋势是不可能的,也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因此通过提高人口承载力,缓解人口规模过大给城市各方面所造成的压力,是当前北京应对人口规模压力的基本思路。
另外,专家指出,用简单的提高门槛来限制外来人口是比较难的,单纯限制人口会引发许多批评和争议,强化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北京市面临的能源、交通、就医、就学、就业、居住、治安等突出问题,尤其是首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无不与人口规模、结构、分布及人口管理密切相关。因此,人口问题不仅关系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实现,它始终是首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十二五”期间至2020年,影响人口流动迁移的客观因素仍将存在。据估计,“十二五”期间,人口问题将比“十一五”时期更为凸显,人口自身发展问题聚集叠加,并且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相互交织,所以,“十二五”期间不仅是北京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机遇期,同时整个社会也将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中华工商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