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瘾比例已经达到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着网瘾倾向。网瘾群体上网目的以玩网络游戏为主。 中新社发 杨明静 摄
一项针对近两万个家庭和1万名12岁至18岁的青少年进行的调查表明,13岁至16岁的年龄段中,青少年厌学、网瘾、暴力倾向等行为特征表现明显,而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2007年年初,共青团长沙市委、长沙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长沙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长沙倍腾学校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工作机构,以湖南省会长沙市为中心,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近两万个家庭和1万名12岁至18岁的青少年进行了教育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分析研究。
根据专业的分析研究,具有厌学、辍学、休学、叛逆、网瘾、暴力倾向等行为特征的青少年称之为“困惑青少年”,其中超过90%的“困惑青少年”集中在13岁至16岁这个年龄段,其中又以13岁至15岁为最多。
调查显示,“困惑青少年”呈低龄化与扩大化趋势。
其突出表现为:一是“网瘾”现象。98%的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由此引发的各种偷盗行为已成为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类型。二是56%的青少年“与父母沟通困难”。三是“早恋”现象。占叛逆青少年的27%(这仅仅是家长所了解到的数据)。四是48%的青少年具有“叛逆”行为。其中,最常见的是“离家出走”。五是“暴力倾向”时有发生。其中,对父母的暴力行为占32%,与社会青年的暴力冲突占16%,由于个人个性造成暴力侵害的占21%。
调查表明,成长中的青少年产生系列“困惑”行为,主要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
一是家庭沟通模式的根本影响。35%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不顾及与孩子的沟通,有12%的家长没有意识到需要主动与孩子沟通,有45%的家长已经严重丧失与孩子沟通的能力。调查中,家境经济条件丰裕的家庭出现“困惑”青少年的占41%。其次是父母的不幸婚姻导致的不良行为的产生。
调查中,离异、单亲、再婚家庭的“困惑青少年”占57%,父母关系不和睦导致的占到了14%,父母中一人外出打工的留守家庭占20%,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的占63%。同时,乡村以及城乡接合部的留守家庭的孩子也呈现上升趋势。
二是父母人格素养状况。家庭精神生活不健康,父母不注重人格修养的,占相当比例。其中,不讲究社会公德规范的赌博的父母问题尤其严重。
三是社会环境的诱惑。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生事物不断出现,青少年由于自制能力的有待培养,面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容易产生抽烟、酗酒、暴力等各种不良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