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中国艾滋病疫情仍呈上升趋势 流行具五大特点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1 月 25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国家卫生部今天公布的《二00五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报告称:中国艾滋病疫情仍呈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依然严重,疫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新发生的感染以注射吸毒和性传播为主,存在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

由中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做出的这一报告透露:中国吸毒人群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从一九九六年的百分之一点九五上升到二00四年的六点四八;暗娼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从百分之零点零二上升到零点九三;高流行地区孕产妇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从一九九七年的零,上升到二00四年的百分之零点二六。这些数据说明,中国艾滋病疫情在高危人群中仍呈上升趋势。

报告显示,中国艾滋病流行的特点包括:

——范围广,地区差异大。截至二00五年十一月底,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累计超过三万例的有:河南和云南省;超过一万例的有广西、新疆自治区和广东省;宁夏、青海、西藏三省(区)报告数低于一百例。不同地区的吸毒、暗娼人群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新疆、云南、四川等省、区部分地区的注射吸毒人群感染率超过百分之五十;而江苏、浙江、内蒙古、辽宁等省、区注射吸毒人群感染率低于百分之五。云南、重庆、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市的一些地区暗娼人群的感染率超过百分之一。

——三种传播途径并存,吸毒和性传播是新发感染的主要途径,注射吸毒和性接触已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方式。既往有偿采供血人群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虽然仍占较大比例,但主要是一九九六年以前发生的感染。疫情评估显示,现有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经注射吸毒传播占百分之四十四点三,经性传播占百分之四十三点六,经采供血、血制品传播占百分之十点七,母婴传播占百分之一点四。二00五年新发生的病毒感染者中,经性传播占百分之四十九点八,经注射吸毒传播占四十八点六,母婴传播占一点六。

——艾滋病病人死亡情况严重。艾滋病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肺部感染、感染性腹泻、带状疱疹和口腔真菌感染,约三分之一病人到艾滋病晚期或机会性感染较重时才接受治疗,影响疗效。二00四至二00五年,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入发病高峰期,全国艾滋病病人报告数和死亡病例报告数大幅增加,全国报告艾滋病死亡人数占累计报告艾滋病死亡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三点四。

——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艾滋病正由吸毒、卖淫、嫖娼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云南、河南、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孕产妇、婚检及临床检测人群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已经达到或超过百分之一,已达到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界定的高流行水平。

——存在艾滋病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公众对艾滋病的了解依然很低,很多人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免受艾滋病侵害。国家疫情监测数据表明,有百分之四十五点五的注射吸毒者共用注射器,百分之十一的吸毒者有危险性行为。艾滋病在吸毒人群和暗娼、嫖客人群之间的传播加剧。感染者的流动成为艾滋病疫情加快传播的重要因素。此外,大量人口流动、性乱行为增加以及很多城市增长的性病发病,也都成为促进艾滋病蔓延的重要因素。 (记者曾利明)

来源: 中新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