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效计在阁楼的卧室。
摩托车帽还留在家里。
观察
染病的精神与脆弱的公共安全
骆效计开动泥头车,这是一次末路狂奔。
因车证被扣衍生的厌世情绪,最终演变成疯狂报复社会的扳机和匕首。记者通过采访,获知其先前的人生经历,大致可以为骆效计勾勒出这样一种形象:这其实是一个老实、胆小,沉闷得有些自闭的男人。
生存多艰,但骆效计是被自己无法解开的心结缠绕,最终走入灵魂的迷宫,直至恶魔出窍酿成惨剧。
如果骆效计还活着,对其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自为必然程序。在他被警方击毙之后,他的心路历程注定成为了未知之谜。
警方的通报表明,骆效计事发前情绪一直处于抑郁状态,而之前他遭遇工作不顺、家庭不和,而寄予生活希望的摩托被收,则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业已脆弱的神经已不能承受营生重荷。
当然,这些都是我们的事后推理,我们也只能隐隐为事件找到这样的注脚。
5条鲜活的生命无辜地倒毙在车轮下,骆效计的冷血必须被谴责。一个文明社会,断然不能容忍某一个体的遭遇,以另一些人的生命为代价来寻找出路。社会固有责任为其成员开辟生路,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是要靠己力来纾解心结、承受重负。
放眼以计,骆效计身上还投射着更广阔的底层身影,他们在整个社会金字塔中,处于最低生存层级。如诉求得不到满足,自身性格存有缺陷,偏执找不到心理出口,某些染病的精神,随时可以演变成危及公共安全的“炸弹”被埋下并被引爆,类似的事例之前我们已不止一次听闻,教训也不可谓不深刻。
在此意义上,公共安全其实很脆弱,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在打击显性犯罪同时,如何化解这些隐性危险因素,值得深思。
专家对策
减少歧视及时化解抑郁情绪
受访者:广州市精神病院副院长、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李洁教授
记者:骆某在抑郁状态下,制造了开车撞人致5人死的惨剧,怎么解释这个行为?
李洁(下简称“李”):根据报道,骆某家族成员曾有精神病史,但并不意味着他有精神病;即使有,也难以判定在肇事状态下他是否处于发作状态。
但骆某在现实矛盾无法解决,遭遇生活事件的情况下,没有采取成熟的解决方式,而采用过激的行为方式来发泄,在认知上偏离了社会常态。他性格内向,不太合群,没有找到合适方式疏导内心的抑郁,面对生活困难难以面对,导致悲剧爆发,非常遗憾。
记者:比之于正常人,骆某这类伤害行为有何特殊性?是不是伤害性更大?
李:对于处于抑郁状态的这类人来说,一部分采取自杀或“扩大性自杀”的方式来解决,另外一部分则可能采取“曲线性自杀”,去攻击杀害与他无关的人群,进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方式不常见,但危害更大。从精神卫生的角度,患有抑郁症的这些人群,是可以通过心理热线或者找人倾诉来得到解决、化解情绪的。
记者: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患者,屡屡做出杀人、伤人等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行为,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李:这类人群,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某些状态下,意识、自我控制或判断能力远低于常人,因此要加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使他们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对这些病人的监护者来说,要加强督促,引起重视,发现反常情况应及时送诊。
记者:一方面是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呼声,一方面是精神疾病人群大量存在的事实,社会应如何化解这些不安定因素,帮助精神疾病患者走出困境?
李:除了加强对住院病人的治疗外,还应在社区内强化精神卫生服务,提供一些紧急状态下的行为干预。另外,全社会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知,其实与糖尿病、冠心病一样,精神疾病都可归入慢性疾病。如果有此认识,减少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减少患者的“病耻感”,情况可能会好很多。统筹:胡键 本报记者张迪胡亚柱徐剑桥刘可英珠海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