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四月七日电 (记者 曾利明)“如果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得不到控制,人类将会面临更多的与自然灾害和相关的疾病和死亡,更高的食、水源性以及媒介传播疾病的发病率,更多的与空气污染相关的疾病和死亡”。 这是出席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气候变化与健康项目启动会上的中国疾控专家今天向人们发出的警告。
气象记录显示: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零点五至零点八摄氏度,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而且近五十年变暖尤其明显。专家预测与二000年相比,二0二0年平均气温将升高一点三到二点一摄氏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称,这将明显影响虫媒和水源性两大类传染病的流行范围与流行强度,目前影响已初见端倪:
——血吸虫病随暖北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周晓农研究员称,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的生存主要取决于温度、光线、雨量、湿度和植被等因素的变化。中国大陆钉螺分布地区的一月平均气温都在摄氏零度以上。如果北方地区极端最低温度普遍上升,钉螺向北方扩散的可能性将明显增加,而原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流行范围和程度也将相应扩大和加重。他预测。如果平均气温上升二点一摄氏度,将造成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将明显北移,面积将达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受血吸虫病威胁的人口将增加二千一百万。
——霍乱会兴风作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媒介生物控制室主任刘起勇研究员称,霍乱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水源性疾病,水温升高,藻类大量繁殖,浮游动、植物可成为霍乱弧菌传染源,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发生霍乱的风险可能会显著增加。
——登革热“上山下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媒介生物控制室副研究员吴海霞称,气温是登革热传播的决定性因素。研究表明,海南省北部地区冬季温度不适于登革热传播。然而,当该省冬季月平均温度升高一到二摄氏度时,登革热传播条件就有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按现在的气候变化趋势,到二0五0年,海南省大部分地区很可能由登革热非地方性流行转变为地方性流行。
——疟疾流行区扩大。 周晓农指出,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三至五摄氏度,疟疾病人数在热带地区将增加两倍,而在温带将超过十倍;估计病例每年将增加五千到八千万。中国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于北纬四十五度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原先月平均气温低于十六摄氏度的无疟区可能变成疟疾流行区。
——钩端螺旋体生存区域扩大。刘起勇称,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主要因人接触疫水而感染,其动物宿主主要是带菌的鼠和家畜。各种自然因素变化可导致宿主动物迁徙,疫水范围扩大,人们接触疫水的机会增多。研究发现,气候变暖、雨水增加都是影响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因此,气候异常就可能出现疫情暴发。
——乙型脑炎明显北移。淡色库蚊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乙脑病毒在蚊体发育时,气温低于二十摄氏度就会失去感染能力,而二十六到三十一度时蚊体内病毒浓度上升,毒力增高,传染力增强。中国乙脑流行区域较广,且近年来不断北移,东北和内蒙古地区也出现了病例报告。为此专家提出,要特别关注。
专家一致认为,应减少引起全球变暖的人为因素,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开展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探索恶劣天气与健康影响的预测模型和预警预报系统,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争取把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