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个人来说,不能麻痹大意,因为一旦感染上,死亡率较高。但没有必要恐慌
2007年11月24日,一直在家中准备“专升本”考试的江苏青年陆某出现发热、畏寒等症状,11月27日以“左下叶肺炎”入院治疗,病情迅速恶化。12月2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患者呼吸道抽取液进行检测,结果为禽流感病毒H5N1核酸阳性。虽经全力抢救,患者仍于12月2日死亡。
就在人们扼腕叹息之际,死者的父亲在医学观察期间出现发热症状,并于12月6日被确诊为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病例。
至此,2007年我国共有5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其中3人死亡。5月24日,解放军某部士官被确诊为人感染禽流感,经抢救无效于6月3日死亡。3月27日,安徽患者也被确诊系死于人感染禽流感。
4年前,始于亚洲进而席卷整个世界的大规模禽流感。除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逐渐增多。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07年12月4日,2003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病例336例,其中207人死亡,死亡率超过60%。
对禽流感病毒无从对症下药
H5N1,这个简单的字母和数字排列因禽流感的爆发而“声名鹊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教授在接受《瞭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采访时介绍说,禽流感病毒远不止H5N1一种。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症,其病毒的病原体种类非常复杂,有16个H亚型和9个N亚型。根据其致病性的不同,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传播迅速、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最大。目前只发现有H5和H7中的部分亚型病毒可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按照专家的观点,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很难传染给人类。因为从医学角度讲,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阻止了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侵袭。首先,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不含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受体,即禽流感病毒不容易被人体细胞识别并结合;第二,所有能在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其基因组必须含有几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第三,高致病性的H5和H7禽流感病毒,由于含碱性氨基酸数目较多,使其在人体内的复制比较困难。
“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几率还是非常低的。”舒跃龙对此也持相同观点,“但是人一旦染上,其病死率往往都比较高。以H5N1型病毒为例,目前的数据表明,人感染后的病死率超过了50%。”
“需要强调的是,禽流感病毒究竟为什么能感染人,为什么能造成如此高的病死率,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让我们无法对症下药,给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除此之外,由于禽类数量十分庞大,分布广泛,而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又大量存在,因此要控制其在禽类中的传播,难度可想而知。”舒跃龙还向《瞭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道出了防控禽流感病毒的其他难处,“另外,人一旦感染上禽流感病毒,症状出现后病情恶化很快,稍有耽搁,病死率就会很高。而人感染此种病毒后发病初期的症状和普通流感很相似,一般难以引起患者重视,所以往往难以及时得到救治。更何况,目前我们没有特别有效的手段来进行治疗。”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今年10月,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研究人员公布,他们已经检测到禽流感病毒的一种特殊变异,能使病毒适应人类上呼吸道的生存环境。由于鸟类体温大多在41摄氏度,人类体温一般为37摄氏度,而流感病毒进入人体的最主要渠道——鼻喉部位的体温一般为33摄氏度,所以,此前人们普遍认为禽流感病毒难以在人体鼻喉内生存。
尚无人际间传染的直接证据
禽流感与人类大流感联合国系统协调员纳巴罗,今年2月曾公开表态,“禽流感病毒只要再变种两次,就能轻易地在人类当中传播。”
11月29日联合国与世界银行发表的一份报告也指出,至2007年中期,由于各国采取了防范和控制策略,只有6个国家还存在着禽流感。虽然这一数字相较2005年的15个国家以及2006年的至少55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大幅下降,但“并不意味着爆发人类禽流感的可能性已经降低,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进而引发人类大流感的危险依然存在”。
“这个提法理论上说没有错,因为谁也不能排除这种危险性的存在。”舒跃龙说,但是,并不能表示禽流感病毒就一定会很快在人际间传播。“据统计,家庭聚集性病例占整个确诊病例的25%以上,但一般认为是因为家庭成员有共同的接触禽流感病毒并被传染上的机会。近年来,虽然泰国、越南、印尼都曾有过人际间传染的传闻,但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而且即使真的发生,其传染力也很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禽流感至今没有发生有效的人际间传播。正因为如此,世界卫生组织将现在的禽流感风险级别依然定在3级,并没有升高。”
“我认为人际间传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的郭元吉教授态度更加明确。他告诉《瞭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实际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发生过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即使危害最大的H5N1型病毒,从第一次发现有人感染到现在也有10年的时间了。如果禽流感真的很容易在人际间传染的话,那大流感早就该发生了。”他进一步指出,历史上的数次大流感都是“突然爆发,迅速蔓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像目前这种偶尔才有人被传染的状况已经说明,禽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染的可能非常小,至少到现在为止,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禽流感病毒具有人传人的能力。
“因为,禽流感导致人际间传染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郭元吉解释说,“或者是基因重配,或者是基因突变。而目前看来,二者的可能性都比较小。”
郭元吉也提到了家庭成员同时被感染的情况,他强调,“如果因此就主张人际间可传染,那么和他们一同生活或有密切接触的其他人为什么又没有被传染呢?还有那么多个人感染病例,他们的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就没有被感染,这又如何解释呢?实际上,医学界更倾向于认为,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在生活环境、基因结构,以及在遗传和免疫力方面具有某些相同之处,导致了他们都较容易感染禽流感病毒,而不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相互传染。”
“之所以国际上有禽流感病毒会在人际间传播并导致大流感发生的声音,还有另外一层原因。你把问题说得严重一点,没有罪;而你一旦说漏了,势必要担责任。因此许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宁愿说得夸张一点。”郭元吉说。
坦然面对禽流感
“禽流感的发生固然是件坏事,但从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经验,并且‘迫使’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舒跃龙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首先,我们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禽流感监控网络,这对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国土面积又如此之大的国家来说是十分不易的,这为禽流感疫情爆发和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的及时发现和处理提供了基础。其次,我们的研究水平和硬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应对能力也相对增强。第三,通过实战,我们建立了一支真正有战斗力的队伍,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人才,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是,公众对禽流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任何疾病的防控来说,都至关重要。不但能够减少误会与猜忌,更能提高人们防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因此,舒跃龙说,“虽然在防控禽流感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但我们总会做得越来越好。”
“就个人来说,不能麻痹大意,因为一旦感染上,其死亡率较高。但没有必要恐慌。”郭元吉告诫说。(记者 尚前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