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江苏省再拿高药价“开刀” 加价幅度平均降5%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2 月 3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从31日起,江苏药品价格再次降低。昨日(30日)从该省物价局获悉,新的药品加价率政策从12月31日起实施,将再次压缩医院销售药品的利润。有关人士表示,此次江苏省药品加价幅度平均降低5%,有望使老百姓“看病贵”的负担得到进一步缓解。

地方招标药品加价率全面降低

一个药品从出厂到零售环节,其价格是有落差的,在医院的销售价格与进货价格之间的差价就是医院赚取的利润,这里的进货价格是指实际购进的价格,是扣除了各种各样折扣后的实价,而销售价格就是由实际购进价格乘上“药品加价率”得出的,因此药品加价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药价的高低,决定了患者药费的多少。不过,药品加价率并非是医院自己说了算的,这得由政府决定。

继去年下半年江苏省下调药品加价率后,今天该省公办医院的药品加价率将再次下调。昨日公布的《省物价局关于调整药品加价率的通知》对江苏省所有县及县以上公办医院、药店销售药品的价格进行了严格限制。属于政府集中招标采购或议价竞价采购的药品,在不突破省定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将按药品实际进价加附表所列加价率执行。以其他形式对县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药房进行管理的,也应执行以上规定。

比如,进价为80元的某种药,按过去25%的加价率,医院可以卖出100元的价格,而根据现在20%的加价率,最多只能加上16元,卖到96元。而对于进价在500元以上的药品,按过去18%的加价率,若是进价1000元就可卖到1180元,现在限制了最多加价75元,那么就只能卖1075元了。

国家统一定价药品最多加价15%

在各大医院的药品目录中有相当一部分药品是属于国家发改委统一定价的药品,涉及了感冒类、心血管类、神经类、营养类等等几乎所有的日常用药范围,比如我们平时常会用到的阿莫西林、环丙沙星等就是国家统一定价药品。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凡是销售国家发展改革委统一公布价格的药品,要严格执行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的规定,中药饮片加价率可适当放宽,但原则上应控制在25%以内。

等级加价率促进医院用低价药

江苏省物价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采取的药品分等级加价的方法,目的在于鼓励医院更多地采用低价药。因为,根据加价率的规定,进价越低的药品,加价率越高,也就意味着医院的利润率越高。况且相对于高价药来说,低价药的用量往往更大,在批量销售的医院赚取的利润也有相应增加。尤其是对于进价在500元以上的药品,医院加价额为75元,就是限死了医院的利润。

江苏省物价局有关人士给记者算了笔账:500元以下的单个药品,最大加价额也是500×15%=75元,与500元以上药品的最大利润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如果只开高价药不但要加大预支成本,而且还没有一点便宜可占。(作者:石小磊)

来源: 扬子晚报

相关文章:
发改委:新一轮医疗改革将拿药价虚高开刀
广东启动药品网上采购方案 药价明年可望降20%
发改委:药品大降价即将结束 药价进入微调时代
医药行业将迎“微利时代”? 药价改革力度仍大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