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三期蓄水之际,“三峡成库后库区存在血吸虫病流行潜在威胁”之说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焦点。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肖邦忠今天接受采访时称,三峡建库后形成适宜钉螺生长的生态环境尚有一段过程,加之重庆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防控措施,血吸虫病近几年内不会在重庆库区大规模出现。
肖邦忠表示,三峡成库后库区生态环境将发生改变,水库“冬水夏陆”的运行方式将会使库区生物媒介、生物习性、种群密度等均发生变化,可能导致以血吸虫病为主的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上升、流行甚至爆发。
“重庆历史上从未发现有传染血吸虫病例报告,属血吸虫病非流行区”,肖邦忠介绍说,在过去,长江三峡水流湍急,多为砂石滩地,不适合钉螺生长,但是,三峡成库后,水流变缓、积水面积扩大,库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加之水库“冬水夏陆”方式运行会使库岸一百四十五米至一百七十五米水位之间形成累积性洲滩,适宜血吸虫唯一的宿主——钉螺生长发育、繁殖,就极可能造成血吸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乃至泛滥。此外,三峡重庆库区上游的四川、下游的湖北、湖南等地都是血吸虫病流行区。在旅游、打工、移民等诸多因素影响下,重庆库区物流、人流、植物的频繁迁移使钉螺的远距离扩散及人畜传染源的输入成为可能。
肖邦忠表示,三峡建库后,以血吸虫病为主的库区疫病防治受到中国政府及相关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早在二00四年,中国政府就将三峡重庆库区血吸虫病防治纳入了全国血防工作总体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