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总量锐减 中国宏观金融数据现异动

2012年02月21日10:1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张茉楠 宏观经济 发展 融资 社会融资 金融数据

社会融资总量锐减释放怎样宏观经济信号?

央行年内首次调降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基于短期内给市场输血的考虑。1月份,中国社会融资总量同比锐减四成以上,其不仅源于前期货币当局收紧银根,更反映出实体经济真实需求的萎缩,考虑到金融信贷周期要先于经济周期,未来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因此,政策适时微调预调也是应有之义。

与外汇占款连续三个月负增长,M1增速创新低一样,反映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的“社会融资总量”1月份也出现大幅下滑。根据央行的初步统计,1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9559亿元,比上年同期少8001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2882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同比少增1010亿元,社会融资总量骤减到底反映了宏观经济怎样的趋势和信号?

中国宏观金融数据出现异动,当然有一部分季节性因素,但更多的是结构性和趋势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首先,这主要是去年以来央行防范金融风险,推出存准新规产生了时效。

近些年,随着中国金融脱媒和大量表外资产的出现,影子银行发展迅速,表内信贷增长量已不能完全反映全社会的资金供求状况,金融总量快速扩张,金融结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加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表现出明显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其他融资方式发展迅速,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下降。

“影子银行”已经对中国信用创造和金融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银行可自由运用资金比率下降,脱媒资金流向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增加。由于对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很多银行将贷款转成被依托公司打包的金融产品,这些被轻度监管的信托公司再将资金投资于实物、基础设施、金融工具和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如股票市场、房地产等,并通过资产抵押以及股权持有等方式使更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由于资产领域的获利丰厚以及民间资金的饥渴,参与“影子银行”活动的也不乏一些国企和上市公司的身影。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数据,包括中移动、中石油等大型国企均设立金融业务平台,从事放贷业务,包括90%的放贷企业为国有企业。据估计“影子银行”系统每年资金流量可能已达2万亿人民币,相当于中国GDP的5%左右。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