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永远不落的太阳,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当2009年6月IPO市场化改革第一股——桂林三金(002275)发行的那一刻起,富有远见和智慧的人们便知,一二级市场的价差将逐渐缩小,新股跌破发行价将成为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因为我们不可能要求,认购者的出价不跟着行情走。大盘涨了,新股发行价必然跟着上;大盘一掉头,发行价来不及拐头,那就只能陷入悲剧了。
一年后的今天,新股“破发”已成家常便饭——中小板、创业板、主板,板板不例外。对此,处于不同立场和角色的人们看法全然不同。习惯了新股不败的“摇新”一族嗷嗷直叫,而冷眼旁观的市场人士称其为一二级市场接轨。
其实,早在1994和1995年间,沪深证券市场就曾有过新股市场化发行方面的探索,但“破发”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如今,同样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试想,管理层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是继续前行还是退缩?
趁着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一周年之际,本报推出历史上及此次IPO制度的成败得失案例,以期管理层和投资者能在“共赢”的方面达成一致。( 首席记者 薄继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