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晚间新华社的一篇文章引起各方注意。这篇文章题为《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与1992年9月27日新华社发表的《关于股市的通信》几乎是同一个标题,两篇文章的发表都在股市暴跌之后。
此次新华社在文章中明确指出,“在我国经济基本面总体看好的情况下,股市完全可以实现稳定健康发展”,一定程度上被投资者视作救市信号。在此背景下,上证指数未顾及油价创新高及港股下挫,2日一度反弹近2%,收盘微涨0.12点。那么,怎样的利好才能拯救A股?
回顾2001年6月开始的那一轮4年熊市,曾有过多个利好救市政策被“扔在水里”,难改熊市调整的空间和时间。
归纳起来,救市利好通常包括政策“纠错”、交易“减负”、资金“输血”、高层“打气”等。此次股市下跌,管理层先是恢复股票型基金发行,接着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都属于救市利好之举。新华社的文章意在增强股市信心,体现了管理层的态度,是高层“打气”的一种方式。在部分专家看来,当市场出现一些非理性以及系统性风险时,政府有必要也有义务进行一些适当的干预。
从投资者方面来看,无论是否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在股市大跌之际,投资者对利好总是充满期待的。据新浪网的一项救市措施调查,截至2日下午1点,被调查者中33.25%的人希望“进一步出台措施限制‘大小非’出售股票”,25.46%的人希望“引入政府平准基金”,15.09%的人希望“鼓励大型国有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回购股票”,13.64%的人希望“政府发布支撑信心的言论”,7.82%的人希望“放缓新股上市”,4.04%的人希望“进一步削减印花税率”,0.7%的人希望“批准新的QFII额度”。
这些投资者期盼的利好,实际主要围绕了4种救市利好之举。然而,熊市走到眼下的一步,不少个股市值“蒸发”超过70%,单靠一两个利好未必能完全改变市场预期。新华社的文章在1992年并未能立刻改变市场趋势。当年文章发表后的一个半月内,股市竟然展开新一轮的暴跌,从700点附近一路跌至386.85点才企稳。此次新华社文章发表后,2日还是难以止住工商银行(4.75,0.02,0.42%,吧)、招商银行(21.15,0.38,1.83%,吧)、中国平安(40.55,-2.49,-5.79%,吧)、海通证券(23.18,0.98,4.41%,吧)等金融股下跌对指数的拖累。
再说“引入政府平准基金”,也就是政府出资入市护盘,这已经成为近期市场呼声较高的一个救市政策。海外媒体早就有议论,称2500点是中国政府推出平准基金的底线。可以预料,一旦A股市场引入平准基金,再来一次“4·24飙升”应该问题不大。但有人担心,平准基金运作一段时间以后能否还有效果?会不会出现B股对内开放那样的局面?国外动用平准基金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都有,有的并未能在1个月后继续起到护盘的效果。
另一方面,就在各方呼唤利好救市之际,损害市场稳定的融资计划依然不见歇脚。在证券市场由牛转熊的背景下,光大证券IPO存在时机选择不当之嫌。6月27日,光大证券拟发行5.2亿股新股的消息,成为股市大跌的导火索。若考虑到投资者期盼“放缓新股上市”,就不难理解光大证券IPO为何被质疑不符合市场整体利益。再联想到光大银行曾多次表示要在奥运会前上市,投资者更担心弱市“抽血”无止境。上轮熊市曾有过暂停新股发行的利好,那么,本轮熊市至少应创造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先把扩容放缓到合适的节奏。
怎样的利好才能拯救A股?当熊市赔钱效应导致市场产生严重风险厌恶的时候,利好不可缺少,但救市不可能一蹴而就。“4·24减税行情”的夭折及3000点政策底的跌破,说明人气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投资者不会立刻“好了伤疤忘了疼”。稳定当前市场预期,需要一系列利好的累积效应以及经济背景的向好转变。在累计大跌超过55%的时候,遏制进一步“失血”及设法“输血”成为当务之急,也是利好政策安排的关键。张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