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是我们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也不是我们一个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问题。国际市场供求状况,既有经济增长的因素,也有国际政治力量博弈的成分。原材料、能源和农产品等的需求过旺,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需求造成的,控制中国一国的需求,对于改变国际市场整体的供求关系的效果是有限的。中国的需求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来自国际市场。减少中国的中间需求,意味着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削弱,意味着众多出口企业的经营困境,意味着大量就业机会的丧失。
通胀是一个货币现象,世界性的通胀是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货币的现象,说白了是美元的现象,而不是人民币的现象。中国的中央银行不应该对此次通胀负责,也负不了这个责。过紧的货币政策,对于通胀的抑制作用是有限的,但会造成严重的资本供给不足,使大量企业陷于经营困境,破坏经济的供给能力,反而会使通胀恶化。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运用得好,是帮助我们度过通胀难关的资本,运用得不好,是我们丧失货币主权,承受国际资金巨大冲击的祸害。
世界通胀是需求拉动的,而中国的通胀更应当按照成本推动来应对。因此,反通胀的基本思路应该是降低成本和度过高成本的难关。对于企业,要帮助其降低成本,要放贷款,要减税,要鼓励提高效率和节能减排的投资,尤其是要支持中小企业,鼓励创造就业;对于老百姓,要帮助其承担价格上涨后的生活成本,要对低收入阶层进行更大力度的补贴,要提高农产品价格。
在反通胀的思路方向上,应当逐步从控制需求,转向支持供给。没有企业哪有经济?没有供给哪有经济?改革是最终的出路,价格管制是改革的倒退,对生产企业的财政补贴同样也是改革的倒退。在政策手段上,应当逐步弱化货币政策,强化财政政策。改变财政收支增长远远高于整个经济增长和其他经济主体收支增长的状况,调整财政收支结构,让广大老百姓富起来。
一、关于农产品价格
我们面临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全世界都面临着通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这一轮通胀不是我国所特有的,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因此,通胀的对策也就必须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寻找,在国际市场上寻找,而不能在经济如此国际化的环境中,关起门来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试图依靠一个国家的努力来对付通胀,其效果一定是有限的。而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我们单方面的、超出自身经济承受限度的努力将不可避免地削弱我国的经济竞争力,损害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农产品、食品价格上涨是我国通胀的最主要成分。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在消费价格指数中这部分价格上涨的影响是否被过分夸大。可以肯定地说,农产品、食品价格的上涨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不是我们一个国家能够左右的。农产品的供求状况除了受气候影响之外,也与有些发达国家拿粮食来制造能源有关。然而,正是那些天天吃着牛排的人说,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多吃了两口肉造成了世界的粮荒。当今的粮荒,除了天灾,还有人祸。人祸从何而来?我们需要知道谁从全世界的粮荒和农产品涨价中得到好处了?可以肯定地说,从粮价大幅度上涨中得到好处的不是我们中国,而是那些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那些一直为农产品价格补贴打得不可开交的国家。因此,我们可以说,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主要的决定因素绝不是我们国家的国内需求,而是来自那些从粮价上涨中获得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国家。(林义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