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银行这样推销产品肯定是疯了,业务员的沟通方式,让我想起了保险经纪人。”从上海调任深圳的周小姐说,前两天莫名其妙地连续接到了自称渣打银行的电话,都是推销该银行的个人信用贷款产品“现贷派”。
不光是渣打银行,花旗银行也在以加快个人信用贷款的市场推广。
收紧的货币政策让多数银行的信贷业务更加谨慎,贷款总体紧缩的大环境下,作为消费贷款的个人信用贷款却在夹缝中打开了一片天。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上,个人信贷的规模非常巨大,而在中国这几乎是一块被忽略的处女地。
这是一场刚刚开始的盛宴。
三银行大战
目前上海市场上推出个人信用贷款产品的主要有三大银行。宁波银行是中资的代表。该行上海分行2007年5月18日推出“白领通”产品,最高提供20万的无抵押信用贷款额度。随后渣打银行也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信用贷款“现贷派”。花期银行则在2008年5月6日推出了同类产品“幸福时贷”。
由于针对的客户大致都是白领人士,三家银行开始在推广力度上较劲。
花旗银行的“幸福时贷”自推出一个月以来,大打“今天就把幸福带回家”温馨牌。目前广告也渗入到多处白领出入区域,如陆家嘴地铁站广告牌,5A级写字楼的电梯视屏广告,市中心住宅楼宇广告等。产品的市场地位主要为上海有稳定收入的中产阶级,包括大量中外资企业的高收入人群。
宁波银行则深入白领聚集的写字楼,逐个推销。渣打银行的电话推销相信很多市民有过体验。其实,三大银行业务的角逐不仅限于上述方式。相关人士透露,宁波银行还针对上海已经着手调整白领通业务,花旗银行未来放贷的倍数可能进一步放宽,例如达到月收入之8倍左右,基本和国际市场接轨。
“信用贷款与其它的产品不一样,需要单独的系统,中资的大银行看不上。”一名中资银行人士介绍。
过去几年,上海地区的个人信用贷款基本处在为个人业务的边缘地带。只有少数几家中资银行有一定额度的个人信用贷款,其标准类似VIP客户,审批难度较大,客户群局限较大,并未批量开展业务。
原本是鸡肋,目前却成了抢手货。相关人士透露,自2007年5月份起,至2008年3月末,渣打银行“现贷派”共办理6200余户,贷款余额2亿元,平均每户3万余元。截至2008年5月31日,宁波银行上海分行办理的信用贷款白领通业务的客户实际使用贷款目前也达到了2.8亿元。而且,此项业务在上海市场的总额就达到了宁波银行个人消费总额的90%。
千亿个贷蛋糕
境内的个人信用贷款尚属于一个新兴的领域,上海市场成了上述三大银行试水新业务的战场。
上海银监局2008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根据贷款方式划分,个人贷款3591亿,其中保证类18.9亿,抵押类3506亿,质押类24.5亿,信用类41.6亿。
“41.6亿中,含信用卡项下的19.4亿,则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贷款22.2亿,占比0.62%。”一名银行人士测算后说。
这些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个人信用贷款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差甚远。
有关资料显示,国外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程度较高。比如在英美等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金融业在GDP增加值中的份额已超过6%。这些国家面向居民个人的消费信贷、银行卡等个人银行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领域和效益源泉。
如美国的花旗银行,个人信贷占贷款总额的60%以上,英国的马克莱银行、汇丰银行等主要商业银行,个人金融服务占其全部收益的60%~90%。其中以个人信用贷款为主要部分。
同样以美国为例,个人消费支出在GDP支出中所占份额大致在70%,而个人消费支出中,各种信用形式的消费支出占半数以上。个人信用贷款的额度不低于房地产的贷款。而在中国,即使是最与国际接轨的上海,各种信用类的消费支出仅仅占到0.62%。
上海银监局最近出具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末,各中资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余额305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7%。在这块业务里,除了住房消费贷款呈萎缩态势外,业务增长向其他大类消费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大件耐用消费品贷款等倾斜。
可以预见的是,潜力无穷的个人信用贷款市场是块千亿规模以上的大蛋糕。但国内中资银行除了宁波银行有同类业务,以及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银行间歇性有推行过以外,基本被商业银行所冷落。
博弈上海滩
盛宴已经拉开帷幕,越来越多的银行会加入蛋糕的争夺战之中。有消息标明,南京银行正在策划类似产品,即将推出。
在上海这个区域里,个人信用贷款潜力散发着诱人的商机。
宁波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上海居民平均收入规模达到8412.89元,远超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4674.84元,成为全国居民收入最多的城市。
另一方面,消费品呈现旺销态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1亿元,同比增长16.9%,增幅同比上升3.7个百分点。增速分别比生产总值和投资高5.4个和11.1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38亿元,同比增长23.8%。
同时,上海已经开始完善个人信用记录,这种信用记录被认为是个人信用贷款业务开展的通行证。2000年7月1日,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业性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并正式开通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首批100万上海市民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已进入服务系统的数据库。
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开了一扇窗。在房贷风险增强,宏观调控压制信贷规模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夹缝中,个人信用贷款由此成为银行赢利追逐的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