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破“7”已经深深影响了中国经济,监管层以及社会各方对于人民币走势的决策与关注更多的还是考虑产业面的承受能力,而对于所谓的银行风险似乎未有太多着墨。
细数我们所关注的银行业在人民币升值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发现问题集中在外币资产缩水、资本充足率管理和外汇存贷款倒挂三个方面。前两大问题并不成为问题,首先资产缩水和资本充足率体现的都是一个问题就是汇兑损失,这一问题并不是今天出现的,在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之后已经存在,在人民币不加速升值的情况下也不存在加速恶化的可能,基本属于可控风险。而且,与外币资产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资产规模更为庞大,如果仅从汇兑方面来看,收益远大于成本。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两方面都是结果主导型的,并不存在升值预期导致问题加速恶化的可能,同时也不存在反向影响升值预期的作用。
外汇流动性风险却是一个随人民币升值甚至仅仅是升值预期而不断扩大的问题。只要外界认为人民币升值没有到位,那么商业银行外汇存贷比高企的现象只会更加严峻。而外汇贷款持续增长,则更加坚定了人们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判断。外汇流动性风险似乎更应重视。
不过,对于外汇贷款过多这一问题,监管部门易于控制。在我国银行人民币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6.5%的情况下,外汇的准备金率却在5%低位徘徊。同时,关于商业银行的存贷比规定也是将外汇贷款折合成人民币之后合并计算,在85%以内就不存在撞线问题。如果监管层希望迅速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可大大减少可贷资金的数量,而人民币和外币存贷比分别计算存贷比更是迅速锁定外币贷款规模,更不用说直接分配额度的“窗口指导”了。与对人民币升值和热钱涌入令人头疼相比,监管外币贷款可以说是并不费力。
货币部门的政策有着自己的考虑。外币贷款中的固定资产贷款带项目申报,有利于消化我国过高的外汇储备,即使是流动资金贷款,其所产生的利息也可以部分的对冲外汇储备。更为重要的是,与外汇风险相比,国内的通货膨胀的威胁更是严峻。近期越南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显示出在开放经济体下通胀的杀伤力。而信贷扩张正是通胀最有力的推手,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决定了银行保有大量的存款,而投资热潮即使是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也并未减轻。在频繁上调银行准备金率之后,银行仍然持有大量超额准备金,可见准备金率对于信贷扩张并未伤筋动骨,于是“窗口指导”政策即使备受干预市场的指责也频频现身。存贷比的规定在这里就有了另外的意义,由于存贷比统一核算,外币贷款所增就是本币贷款所减。外币贷款使用于国际市场,对于国内经济而言外币贷款扩张的通胀效应大大弱于本币贷款增长。此外由于存在着外币贬值的借款红利,借款者的投资冲动和利润要求也相对于本币要低。所以从抑制通胀方面考虑,外币贷款比本币贷款要安全得多。
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肯定会受到汇率风险的影响。但是,这种风险具有可控性。因为,对于汇兑损失来说,这是银行持有外汇成本的一个部分,商业银行因就成本考虑持有外汇的比例。而对于外汇贷款来说更是借款者与贷款者之间的商业行为,如果银行认为利息成本或是大客户关系的维系能够弥补汇率的损失这种贷款就无可厚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