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胡锦涛总书记近日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加强防沙治沙工作,依靠广大群众,运用先进技术,努力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要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好,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确保已经取得的成果得到巩固、已经确定的计划稳步推进,扎实努力,长期努力,使生态环境不断有新的改善,为建设祖国西部绿色屏障作出贡献。
由于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我国沙化土地面积较大,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五分之一,涉及4亿人口。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将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在沙区组织开展了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改革开放之初,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上个世纪90年代初,启动了全国防沙治沙工程,首次对全国防沙治沙工作进行专门部署。世纪之交,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防沙治沙事业进入工程带动、政策拉动、科技驱动和法制推动的新阶段。经过几十年、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土地沙化治理取得重大突破,总体上实现了土地沙化从扩展到缩减的历史性转变,“沙逼人退”的局面初步得到遏制。防沙治沙事业的不断推进,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成就令人鼓舞,形势依然严峻。在充分肯定防沙治沙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目前,我国土地沙化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为“五个依然”:沙化危害依然突出;局部扩展依然严重;治理难度依然很大;治理成果依然脆弱;人为隐患依然较多。仅去年春天,全国就出现19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12次,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凸显了土地沙化形势的严峻性。土地沙化仍然制约着沙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成为当前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全球气候变暖,给防沙治沙增加了更大的困难和压力。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既十分必要,也非常紧迫。这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的应尽义务。我们必须看到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防沙治沙工作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加强防沙治沙、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巩固防沙治沙成果、进一步缩小沙化土地面积的关键时期。不久前召开的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对今后一个时期的防沙治沙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这就是:到2010年,重点治理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本世纪中叶,全国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科学判断防沙治沙形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蓝图已经绘就,思路已经明确。只要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科学态度,增强忧患意识,发扬“胡杨精神”,知难而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遏制沙化、战胜沙害,不断开创防沙治沙工作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