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环境绿皮书《2006年:中国环境的转型与博弈》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环境绿皮书指出,中国新农村建设若要取得实质的成功,绝不能忽视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而据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村环境污染程度,几乎完全取决于工厂的类型,而不是环保部门的监察力度,村民自身的抗争行为几乎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2006年伊始,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把农村的环境问题推向了更重要的历史舞台。但是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危机之间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而且愈演愈烈。农村癌症高发是环境污染所致已成为中国当下无法回避的现实。尤其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癌症村被媒体曝光出来。癌症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包括饮食习惯、食用农药过量的果蔬、环境质量下降等。但是,这些癌症村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在地区水土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卫生部门和水利部门初步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用水的人口有3亿多人,其中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的约有6500万人。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造成砷中毒,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的地区,易导致疾病流行,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另据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在2006年暑假组织学生对全国64个村庄进行的访问调查显示,农村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工厂,它们或多或少地对周围村庄造成了生态环境上的危害;至于危害的程度,几乎完全取决于工厂的类型,而不是环保部门的监察力度。而村民自身的抗争行为几乎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但同时农村公众的行动不足,单纯依靠他们保护环境将存在着“功能亏欠”。抗争结果大致是村民获得了物质利益补偿,而不一定是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当前,农村公众还不是保护本地生态环境的有效力量。
因此,环境绿皮书提出,为了改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一方面要加大中央政府的执法力度,另一方面,需要有效加强农民成为本乡本土的环境守护者的能力。同时,当前中国社会已经相当活跃的各类民间环保组织,也应当积极成为公共环境利益的代言人。
据悉,《环境绿皮书》由我国知名民间环保机构“自然之友”编写,著名学者杨东平任主编,每年出版,对当年的环境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王炳晰/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