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这张图,触目惊心!”在3日举行的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环境状况调查项目专家评审会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孟伟指着大屏幕上的一张示意图感叹道。
这张图显示的是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水质状况,其中红色部分意味着水质为较差的四类和劣四类。而在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海域范围内,几乎是一片红色。“近80%是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孟伟说,从海底采集上来的样品中,1/3没有任何底栖生物,海底“沙漠化”现象较为严重。
据介绍,按照国务院有关领导指示,国家环保总局于2005年开始开展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环境状况调查工作。调查区域包括江苏省沿江8个市、浙江省沿海6个市、上海市以及长江口外和杭州湾附近海域。涉及陆域面积10.3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为总技术牵头单位。
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水质普遍受到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影响,超标严重,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11.1倍和3.1倍。海域水质类别以四类和劣四类海水为主,占79.0%。局部区域受生活废水影响明显,由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排放,粪大肠菌群超标较为普遍。调查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赤潮频发,而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2005年长江口及毗邻地区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量为90.72亿吨。长江口及毗邻海域以陆源污染为主,而且流域污染负荷起到决定性作用。
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副司长赵华林说,长江口、杭州湾及附近海域已经成为我国近岸海域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近20年来,苏、浙、沪地区经济发展快,人口集中,沿海和海洋环境压力大,导致环境问题突出。赵华林表示,环保总局将以此次调查为基础,分配三省市污染物排海总量,编制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碧海行动计划。(刘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