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上海今签削减排污“军令状”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8 月 2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十一五”期间,上海将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和准入制度,确保2010年达到一系列环境保护指标。其中,工业和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 1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26%。记者昨天(28日)从有关部门获悉,今天市政府将与12个区县、3个中央在沪企业以及上海城投正式签署减排“军令状”,将上海减排目标层层细化、分解。

大气、水污染物总量大幅削减,潜力何在? 2005年,上海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达到 51.28万吨,工业和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达到 30.44万吨。按照结构分析,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中,电力行业占主导地位,排放量占总量 60%左右;化学需氧量的排放中,生活污水排放量达 26.78,占总量的 88%。因此,实施电厂脱硫,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是上海污染物总量大幅削减的关键所在。据介绍,上海已制定“十一五”期间电厂脱硫实施方案,计划总投资 40亿元左右,到 2010年, 957万千瓦燃煤机组完成烟气脱硫或结构调整,新建机组全部实施脱硫,大约可削减 19万吨 /年的二氧化硫排放,从而将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为 32万吨左右,并将电力行业排放量控制在 11万吨左右,彻底改变本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居高不下的局面。今年上半年,本市已完成宝钢电厂 2号机组、外高桥电厂 1号、 2号机组,共 95万千瓦燃煤机组的脱硫设施改造。

签署减排“军令状”,层层细化硬性指标。上海减排目标已经确定,实现需要层层细化、分解、落实。据透露,市政府已经出台上海“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方案以及工业和生活化学需氧量总量控制方案,并将与各区县、中央在沪企业签署减排任务书。各区县和中央在沪企业根据总量控制目标,将排放指标分解到各企业、街道、乡镇,并建立总量控制目标、削减任务和重点治理项目完成情况的年终考核制度。

消化存量,限制增量,总量削减。“十一五”期间,上海将通过严把入口、实施环境准入、淘汰劣势企业等措施,行之有效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在总量受限的情况下,上海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所需的化学需氧量不能突破分配总量,各部门和区县政府将通过提高污水截污率、污水处理效率,节约用水,清洁生产,科技攻关,以新代老等措施获得发展指标。针对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排放比重高的特点,上海还将“密织”城市污水处理网络。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 2008年底前,本市将确保完成竹园和白龙港污水处理厂的升级和白龙港污水处理厂的扩容,加强合流污水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及其它城镇污水厂的运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十一五”期间 ,上海还计划再建 20余座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的收集管网,上海的污水处理网络将更加完善。到 2010年,上海中心城区管网将实现全覆盖,污水处理率达 95%,郊区污水治理设施将覆盖 90%左右的城镇,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 80%。(宋鹏霞)

来源: 解放日报

相关文章:
江苏排污收费一年递增一亿
长三角启动排污权交易 调节经济发展与环保平衡
山东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专项行动 查处36家企业
河北省重拳出击违法排污 首批督办十大环保案件
湖北十堰盯紧违法排污黄姜加工企业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