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11日在北京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专家们认为:专项的部分成果已经开始在我国水污染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些水环境建设和规划新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和和采用,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和技术带动作用。例如,太湖示范区内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生生态系统功能得到初步恢复,带动了无锡市五里湖周边的经济发展;武汉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课题的实施,催生了武汉汉阳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武汉以水为核心的城市建设新思路和规划的形成;饮用水安全保障课题的实施,为我国解决不同地区城市饮用水污染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项目是“十五”期间国家设立的12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自2002年启动以来,项目按照“研发先进技术、支撑重大工程、创建运作模式、带动机制转变、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路,按照这一思路,对湖泊水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饮用水安全保障、物化生物水处理新技术、污水处理设备成套化等五个专题开展了系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经过三年多的实施,为我国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工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初步形成我国水污染控制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圆满完成了项目的战略目标。
在湖泊污染治理方面,突破了湖泊水源地水质综合改善、重污染湖泊水体生态重建等湖泊污染治理关键技术,集成了湖泊面源污染控制等技术系统,在太湖开展了工程规模的综合技术示范,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浅水型淡水湖泊的污染治理成套技术及治理方案。
在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方面,选择武汉、苏州等11个典型城市,开展了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研究和综合示范,将城市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提出了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新理念,已形成适合不同城市特色的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管理方案。
在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针我国南方、太湖流域和北方的原水水质特点,选择深圳、上海、天津等城市,开展了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突破了饮用水原水水质改善、常规处理工艺强化、安全消毒等关键技术,建设了3个日产水量20万吨以上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示范工程,初步形成了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系统。
在物化生物水处理新技术研究方面,瞄准本领域的国际前沿以及我国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潜在技术需求,研制了高效生物菌种菌剂、纳米絮凝剂、分子印迹吸附剂、聚乙烯(PE)中空纤维微孔膜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污染控制功能材料和好氧反应器、厌氧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微波等离子体催化氧化反应器等多个的新型水处理反应器,其中纳米絮凝剂等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并开始大量出口。
据初步统计:三年多来,重大专项共开发了11项技术含量高、应用前景广阔的核心技术,申请421项发明专利,编制了各类水污染控制标准14项,建立了4个水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基地,建设了上百项较大规模示范工程,初步形成了自主创新技术体系;培养了83名博士后、360名博士研究生、637名硕士研究生和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水污染控制科技研发队伍,带动了我国水污染控制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