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增加投资2000万 中国对京杭运河的保护升级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4 年 09 月 2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从苏州运河改造“三易其道”到运河沿线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杭州为运河开辟“第二通道”到运河沿线城市联合申遗,中国政府对京杭运河的保护不断升级,这条一度萎缩的水上动脉正重现勃勃生机。

京杭运河畔的苏州,是蜚声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几年前的大运河整治中,苏州市运河规划线上有寒山寺、宝带桥和盘门三景之一的吴门桥等著名文物景观近20处需要拆迁甚至毁坏。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苏州市确立了“文物优先”的原则,宁可多花钱、多费力,也要尽量在原地确保文物古迹的完好。整治过程中,运河三易其道,为此增加投资2000余万元。

扬州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同时也是苏北运河与苏南运河的交汇点。2003年初,福建一位客商曾打算在京杭运河沿岸的一处旧的钢铁厂原址新上热铸连轧扩建项目,由于选址处于城市的上方向,考虑到项目产生的污水不仅影响运河的水质,同时也不利于运河沿岸旅游风光带的建设,于是环保部门退批了。来自扬州市环保局的统计显示,2002年以来,为保护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先后有100多个重污染项目被退批。

这些颇富远见的“投资”和“拒绝”现在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苏州,“钟声”传遍海内外的“姑苏城外寒山寺”,每年吸引的国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扬州市“要金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不仅没有吓跑投资者,反而受到了更多理性投资者的青睐,这个城市已经连续多年被评为我国最受外商欢迎的中小城市之一。以扬州为榜样,为保护运河水质和生态,运河沿线城市正在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

从今年7月1日开始,在运河上行驶多年的水泥质船将彻底退役,取而代之的将是油污少、噪声低的标准化船舶,生活在运河沿线的居民们终于可以放心地“掬一捧清水、枕一席好梦”了。

杭州是位于运河最南端的城市。为保护古运河沿线古迹和生态,杭州市已经决定开辟运河“第二通道”,新的通道将主要承担起货运的功能,古运河将从此获得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杭州市将着力提炼古运河沿岸历史建筑和文化民俗的元素与符号,把古运河打造成中国的“塞纳河”。

不仅在运河水绵延流淌的黄河以南地区,就是在运河水断断延续的河北、天津、北京等地,人们对运河的保护同样不遗余力。“一枝塔影认通州”。燃灯塔是通州的标志,也是当年运河千里漕运最北端的终极标志。近年来,通州对运河的投入可谓是大手笔。为兼顾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通州斥千万巨资,向全球公开招标进行了运河城市段的规划;目前规划已初见成果。根据总体规划,围绕运河整治、疏浚、恢复古道等总投资将超过100亿元。据了解,通州运河文化景观带已被列入北京2008年人文奥运六景区之一。

记者还从不久前结束的第二届京杭运河文化艺术节上获悉,运河沿线的城市正准备联合起来,为京杭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运河文明;目前,相关的调查工作业已启动。扬州市副市长孙永如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运河申遗不仅有利于运河沿线原貌的恢复和保护,同时也为这条“绿色飘带”的再度繁荣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契机。 (记者 邓卫华)

新华网 2004年9月21日

来源: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