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咋就成了少数人的 “红利”?
——代表委员透视高考加分背后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2009年高考前后,闹得沸沸扬扬的“浙江高考航模加分”和“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等事件,让执行多年的“高考加分”政策带来了信任危机。今年两会期间,高考加分制度仍是代表委员热议的一个话题,他们认为,不在阳光下接受监督的“加分”必然会加剧教育不公平现象。
高考加分成了“少数人的红利”
高考加分制度本是为了纠正高考选拔人才中“一刀切”偏差而建立的,旨在帮助弱势学生考入高校。然而,近年来,这项制度在推行过程却出现了加分项目过多、弄虚作假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质疑,使其公平性受到冲击。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眉山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夏绩恩说,现在的高考加分项目越来越多,过泛、过滥甚至过于随意加分,是对在“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基本原则的冲击和亵渎。近年来,各地各类高考加分政策已多达190多项。
他在当地作过一次调查统计,本省共有高考加分项目62项,可享受高考加分项目的学生占报考学生总人数的16.3%;实际录取结果享受高考加分项目的学生人数占享受高考加分总人数前三位分别是:民族加分项目、特长加分和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加分。
“加分制度已成为一条隐蔽于僻静处的特权小径。”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检察院一分院副检察长李钺锋说,“一些加分规定出现‘加分寻租’、‘特殊的奖励政策’现象,让这项初衷是为了寻求教育公平的制度,却沦为了少数人的‘红利’。”
据他透露,北京大学去年录取的24名重庆考生中,有17人为加分考生,其中13人凭借“二级运动员”加分,4人凭借少数民族成分加分。“部分学生家长为了帮助孩子上大学、名校,千方百计到处托关系开假证明,骗取加分,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在一些地方,花钱就能买到‘二级运动员’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