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下乡之路能走多远?
大学生村官:前途光明
村委会主任:谨慎乐观
陈国烽下鱼塘的时间比村民还多。
“我们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湛江三合村的大学生村官言及前途,兴奋而热切。尽管履新不久,他们却已经憧憬,“等这里一切上轨道后,我们就要去下一个村子……让整个中国农村发展有个参考模式”。
相比大学生们的乐观,三合村村委会主任陈兴旺显得更加谨慎。他介绍,大学生下乡以来,对村子的影响明显。三合村是个“空巢化”严重的村子,“老人带孩子衍生了许多教育问题,这群年轻人下来后,很好地改善了这种情况”。此外,大学生也为村里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带来了很多高校教授的有益意见……
但陈兴旺觉得,村子发展最大的瓶颈是缺乏资金,大学生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这个问题。三合村收入主要依靠鱼塘承包和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捐赠,“十分不稳定”。目前,全村年收入仅4万余元,“大学生的计划再好,没有资金支持也不可能落实”。他反复跟记者说,多宣传一下三合村,希望“政府能拨资金援助这里的新农村建设”。
“乌托邦”里挥洒热血青春
没有福利、没有收入、没有任期,但是,“民间版”大学生村官们义无反顾……
三合村,湛江廉江市一个千余人的偏僻村庄。4月1日,四名大学生村官来此履新。
他们来自广州的多所高校,不同于去年3月后各地政府大规模招聘的大学生村官,他们是自发下乡的“民间版”村官:没有任何福利津贴或社保,不支薪,没有聘任合同,只有一纸村委发放的村民证,上面写了职务。
他们大多家境普通,目前没工作、没收入,有的还债台高筑……他们面临的困境,与高涨的下乡热忱一样,真实而又令人困惑。
是什么让这些大学生义无反顾地奔赴穷困的农村?他们靠什么生活,给乡村带去了什么,又将走向何方?
四名大学生村官走马上任
三合村的傍晚,正是儿童放学的时候。
“left(左),left,right(右),right,go(前进),go!”一群活泼的孩子,列队,唱歌,嬉戏在绿树环绕的村口。
84岁的杨宗汉老人眯眼瞅着玩耍的孩子,笑了。自从村里的青壮年倾巢外出打工,很久没见到孩子们这么热闹了。
教孩子们唱洋文歌的,是城里来的大学生。
4月1日,4名广州大学生正式来到三合村上任村官:广州某私立学院的马锦添和林金旭、华南农业大学的陈国烽任“副村长”,华南师范大学的骆嫦琳做村里的“妇女主任”。
“他们两年前就来过了。”杨宗汉老人说。2007年春节前,几十名大学生突然从遥远的广州来到三合村“过年”。好奇的村民们觉得,这些拿着摄像机、照相机的年轻人只是一群来去匆匆的都市游客。没想到,他们居然要求“留下来”,“和村民一起谋发展”。
此后的日子,这些学生常去三合村作各种考察。“村里的孩子,初中没毕业就想方设法往城里跑,这城里的大学生倒是自己找进村来了。”至今不少村民也没闹懂,这群有文化的年轻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这两年没给村里带来什么实际收益。”大学生马锦添说,这个来自广州番禺的干练小伙,现在是三合村“副村长”。上任那天,大学生村官们带来了1500元,这是他们下乡的全部经费。
但,村民们还是觉得,这些送上门来的大学生,正给三合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