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飞“最大一道坎”
承载着国产大飞机梦想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5月11日正式启航,领军人物张庆伟称“万里长征刚刚迈出第一步”。他正在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才,共同闯过大飞机征途上的道道难关。
中国商飞目前正在抓紧制定公司的人才发展规划,规划确定后,将通过公开招聘、院校培训等方式落实急需的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据粗略估算,其人才需求总量将数以千计,仅旗下的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就计划每年新增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伴随着中国民机工业过去几十年的起起落落,专业的飞机研发和工程技术人员不仅总量匮乏,而且人才素质和结构不尽合理。中国商飞总经理金壮龙表示,“人才不足,是大飞机项目最大的一道坎。”
人才不足
“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将是我们未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5月15日,中国商飞一位高层告诉本报,大飞机项目面临着人才缺口,目前最为紧缺的是研发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不过由于公司的人才发展规划尚未完成,目前无法确定具体的人才需求量。
中国商飞的飞机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目前约有700名专业人员。该所2000年以来主要承担了国产新支线飞机ARJ21的研发工作,由于研发任务繁重和自身经验有待丰富,现有的700名人员已经显得有些紧张。
一旦大飞机项目确定了研发时间表并开始实施,既要完成ARJ21后续工作又要推进大飞机研发进程的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将面临着更大的人才缺口。据了解,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在全球员工约5.7万人,其仅在空客A380项目中就组织了5000多人的研发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认为,中国的大飞机项目主要面临着四大挑战:适航、市场、关键技术、国际垄断,隐藏在这四大挑战背后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对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
而中国的民机研发人员则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短缺。据广东昌盛飞机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ARJ项目原副总设计师周济生介绍,由于过去几十年中的民机研发项目较少,加之体制约束,民机人才出现了大量流失,很多专业人员出国留学或转向汽车行业。
在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中,2005年前也曾出现过人才流失的现象。一些刚毕业的研发人员在合同期满后选择跳槽,上世纪80-90年代甚至还出现过个别研究室业务骨干先后离职的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运十、MD82、MD90、AE100等民机项目没有走完从设计到试飞取证的整个过程,甚至未能实质性启动,使得本已有限的民机研发人员中,几乎没有人走完飞机研发的全过程。
与此同时,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也是长期存在的一大问题。
“在现有的专业人才中,做技术的太过技术,做商业的人又不够商业,这将使大飞机真正实现商用,要过的关还很多。”一位航空业资深人士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述报告还指出,除了研发人员不足外,由于我国航空制造业相对落后的现状和大量国外民航飞机的引进,使得我国自己的专业适航技术研究人员和高级航空项目管理专家更是匮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