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寒假,不少应届毕业生在复习迎考之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但昨天记者了解到,由于频频海投,不少应届生的个人信息被求职网站“出卖”,并遭到骗子公司骚扰。
在华师大计算机系的大四生小于想找一份IT方面的工作。她告诉记者,半年内,她已在三四家招聘网站注册,并先后给100多家公司的信息管理和行政部门投递了网上简历,“因为网上投简历很方便,而且不需要任何费用。最多的一次,我一个晚上就投了10多家公司。”就在上周,她接到了一家公司的面试电话,打电话的人语速很快,她没听清公司的名字,出于礼貌考虑,也没好意思开口问。”在电话里,我和对方约定了面试时间,可谁知道,那竟是一场鸿门宴。”
小于发现面试当天,原来那仅仅是一家很小的保险公司,整个公司员工加起来不到10个人。在填完一份个人信息表之后,一名自称主管的工作人员告诉其将被分配到市场部,从事保险代理工作。“当时,我就提出了质疑:自己应聘的是科技职业,无法接受这份工作。但对方一直在劝我,说公司所有新人必须先到销售部门锻炼6个月后,才能转入其他部门。”
更让小于觉得气愤的是,那名主管还提出要入职,必须先缴纳500元培训费。于是,她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赶紧以家里有急事为由,逃了出去。当晚在网上查到,原来那家公司是求职黑名单中有名的“骗子公司”。
【记者调查】
八成“海投”吃过亏
近日,记者在复旦、交大、华师大等高校调查发现,海投简历已成为应届大学生求职中的一项普遍行为。“现在工作难找,面对任何机会,我都不愿意错过。哪怕明知没有机会,多积累一些面试经验也是好的。”复旦大学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系的小胡告诉记者,他身边的同学中,大多数人网投简历的数量都超过了50份,最多的一个甚至投了200多家公司。
在本市东北片某高校的BBS上,记者对50多名曾海投过的应届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近8成学生曾受到过陌生电话和陌生邮件的骚扰。这些学生无一例外的表示,因为频频海投,自己的个人信息已成了不少求职网站的公共资源。
【专家建议】
应先认准自身定位
华东师范大学就业中心本科部负责人沈老师表示,海投简历的行为可以理解,但如果是盲目地投简历,学校方面并不支持。“有些用人单位发布虚假信息,有些单位招聘资质不全,盲目海投浪费人力物力,又不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另外,沈老师还建议学生求职前应先认准自身定位,对照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确认自己是否适合招聘岗位。“想办法了解一下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也是很必要的。”沈老师建议,应届生在网投时,最好先搜索一下用人单位以往的招聘信息及网络口碑,再谨慎投递简历,以防受骗。(上海青年报 石凯峰 实习生 李贞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