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五月份中国CPI同比涨3.4% 创两年来新高 预期再次加息调控  -中国通过电力加价 减少电厂二氧化硫排放 南堡油田钻井将零排放 -中国新特区下一站:武汉长株潭在望 成渝新特区:优惠政策下月定 -俄公司称东线石油管道至中国支线造价超4亿$ 伊朗希望在华储油 -中国南方洪涝灾害已造成1063.8万人受灾 71人死 将再遭暴雨袭击 -制止择校费是城市义务教育治理重点 国民受教育水平将明显提高 -央行新规:切断恐怖融资链条 包括安理会决议所列恐怖组织 全文 -中国城市环境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 06年城市环境考核结果发布 -中国航空打造西部空中丝绸之路 新疆6月10日起开办入境口岸签证 -新车船税7月起征缴 税额上限平均提高一倍
2000多"海归"找"婆家" 用人单位开出月薪3000元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5 月 2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对于海归人员,我们大约提供每月3000元的薪水。”昨天(27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与科博会组委会联合举办的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就业首次专场招聘会举行,约有2000多海归人员现场找“婆家”。大多数用人单位给海归们开出的月薪与部分国内毕业的本科生相当。

会场目击:海归求职青睐奥组委

昨天,包括北京奥组委、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联想集团等40多家企事业单位在本次“海归”招聘会上选人才,大约2000名海归凭国外毕业证等免费入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还在现场向留学人员提供海外学历学位认证、就业落户等“一站式”配套咨询服务。

奥组委是本场招聘会最热闹的展台,大约有上百人挤在展台前排队等待送简历。奥组委今年面向海归招聘国际联络部等工作人员,但要求都较高,很多职位都要求应聘者掌握两门以上外语。一位从澳大利亚留学回国的钱小姐告诉记者:“在奥组委服务估计是一种临时的、志愿性的工作。但是这样的工作能丰富我的阅历,是一段很好的经历。”

海归自述:留学两年花费50万元

“我的期望工资在8000元左右。”在英国攻读MBA的留学生于洋拿着简历在招聘会上转了1个小时,还是没有找到中意的工作。他直率地告诉记者,大多数单位给的待遇“实在太低了,而我的留学成本很高,对比起来很不平衡。”于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在英国读书两年,学费生活费约花了50万元。“为了让我留学,家里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我回国之后还要买房、结婚,经济压力很大。”

记者在场内多家招聘单位询问,发现大多数单位给海归们开出的月薪仅为3000元,这样的薪水和一些国内本科毕业生差不多。北京邮电大学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称:“我们倾向于要海归,因为有些课程需要老师具备国际视野。但在同样的岗位上,海归们的待遇和国内人员是一样的。目前博士们大约每月薪水为3000元。”

用人单位:能吃苦“穷孩子”受欢迎

“现在海归们越来越多,海归已经没有太多的优势。尤其是一些自费读硕士的留学生,只去一两年,对国外情况了解并不多,有些人语言都没学好。我们不会因为你是‘海归’就给你加分。关键还是看你的能力,你的工作经历。”一家前来招聘留学公司告诉记者,他们更看重应聘人员的工作经验。

对于一些拿着父母的钱出国留学,在国外生活奢侈堕落的留学生,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拒绝。“我们希望聘用在国外艰苦奋斗的留学生,因为这样的人更能吃苦,经历阅历也更多。”一些用人单位称将在面试的过程中详细询问海归们留学的经历,自己赚取奖学金或学费的“穷孩子”更受欢迎。(记者 代小琳/文 殷楠/摄)

来源: 北京晨报

相关文章:
海归就业集中五大热门行业 总体而言形势趋好
海归创业带来巨大财富 中国留学政策正产生回报
三成"海归"存在就业问题 四成认为职业方向出错
学成归来处境尴尬 06北京海归就业"搁浅"率增8%
海归就业竞争更趋激烈 专家:要解决适能适位问题
中国拓宽官员选拔渠道 从新阶层海归中选拔人才
西安设立20亿元专项贷款 吸引“海归”归国创业
缺乏监管 部分“海归”以立项为名骗取扶持资金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中国首列国产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年底将竣工下线 明年批量交付
南方暴雨洪涝已致66死12失踪 近900万人受灾 降雨仍将持续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