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多数青少年不愿意上职校 职业教育缺吸引力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2 月 0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前不久去太原重型机械厂考察。该厂生产的油膜轴承一直由数控加工中心制造,奇怪的是,最后一道工序总是由3个工人师傅一边用手摸,一边用细砂纸打磨,徐匡迪不理解:“现在加工手段这么精确,为什么还要用手工?”厂长解释说,油膜轴承是个复杂的三维切面,要求非常圆滑的曲线过渡,目前国内就只有这3个工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因此世界著名的一些公司都乐于采购该厂的产品。“最精的活儿,最后还需要人来完成。”厂长的这句话给徐匡迪的印象非常深刻。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职业教育振兴论坛”上,徐匡迪以这一亲身经历来说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说,中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只有1/3是技术工人,其中初级工占到了60%,中级工36%,高级工仅为4%。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男孩子学数理化并不突出,但是动手能力强,稍微点拨一下,就能安装比较复杂的机器;有的女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但是心灵手巧,可以缝制出非常精美的衣服,可以烹调出非常可口的饭菜。”徐匡迪认为,这些学生同样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不应该成为应试竞争的失败者。

然而,目前的教育并没有脱离应试竞争的评价体系。人事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徐颂涛在发言中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青少年不愿意上职业学校,其中有57.4%的中小学学生,希望能读到博士,而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博士学位,这导致在生源的配置上,普通高中要高于中职学校。徐颂涛说,现在不少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把职校当作升入普通大学的跳板,把职业教育看成升学教育,因此,职业学校看上去招生不少,但真正从事技能工作的却不多。徐颂涛曾经对一些职业学校做过调查,发现这些学校用的都是普通大学的教材,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拿到大专文凭以后,又继续上大学。

针对追求升学这一教育价值导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所长马树超称,除了一些教育体制内难以解决的社会根源外,造成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教育政策本身一度忽视了技能型人才培养。

比如公共财政投入的配置,马树超说,中职教育财政预算内拨款投入占财政预算内拨款总投入的比例已经连续10年降低,从1997年的11.5%,下降到2005年的5.2%,这个指标反映的是各级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2005年,中职学校平均学费是普通高中的1.4倍,而在法国、德国、韩国等国家,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免费的。

马树超认为,目前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需求与老百姓的选择需求存在差异,这是市场无法调节的矛盾,因此必须由政府来调控,比如通过增加财政投入、降低收费等手段吸引生源。今年上海市通过财政补贴,对就读紧缺的专业以及贫困学生实行减免,结果11万名考生中有1.6万名考生第一志愿报考中职学校。马树超认为,发展职业教育不是依靠中央财政能够解决的,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努力。(作者:蒋昕捷)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没有职业教育就没有教育公平
中国将投入14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教育
国务院教育工作会议:职业教育已列入中南海议程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