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教育部长周济:以就业为导向促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5 年 03 月 0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教育部长周济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战略重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据中国教育部网站消息,周济是2日在在四川泸州市召开的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经验交流会暨2005年度职成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上述讲话的。

周济深刻阐述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都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今年下决心增加招生100万人,达到650万人,争取到2007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协调发展。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周济指出,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在于创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周济提出,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二是转变办学模式,按照“订单培养”的方式,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三是转变办学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在现阶段,要着力抓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第三学年到企业实习的推动工作。

谈到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时,周济指出要把民办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进公办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办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要动员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共同举办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面向西部和农村跨地区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在谈到推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结合,扩大培训规模时,周济指出,要从社会和谐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已经进城的一亿多农民工的培训问题,动员各类教育资源,特别是职成教学校把开展进城农民工的培训当作重要的任务来抓。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要继续推动职工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

为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周济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一是切实落实好2005年中职扩招100万的年度任务。教育部将把中等职业学校扩招100万的计划分解到各省,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按照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做出2005年扩大中职招生规模的计划,并对招生任务逐级落实,实行目标管理。此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要与年度工作业绩考核和奖励结合起来。二是改革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办法。要打破学校归属部门和类别的界限,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统一制订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统一组织实施工作。三是加强职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出口畅,进口才能旺”。各地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加强职业指导、提供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作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重要措施。

中新网 2005年3月3日

来源: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