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陈全国:在中部崛起的大局中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8 月 0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河南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和经济大省,如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积累经验,不仅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而且将影响整个中部崛起战略的大局。我们应当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积极探索符合中部实际特别是河南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

一、中部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推进中部新农村建设,关系到中部地区能否真正崛起。中部地区是“三农”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区,尤其是一些长期困扰中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是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2005年,中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5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0.9%,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二是农业基础薄弱,经营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稳定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只有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为实现中部崛起创造条件。

推进中部新农村建设,可以使中部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部六省土地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7%,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1%,其中农村人口2.3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推进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中部庞大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本身就是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另一方面,中部地区生产了全国1/3的农产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主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中部地区的小麦产量、稻谷产量都约占全国的40%,棉花产量占全国的31%,油料产量占全国的41%,肉类产量占全国的28%。中部农业的发展对全国农产品供给状况及粮食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推进中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形成我国新阶段区域发展的新格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表现在区域发展差距逐年拉大。中部地区不仅“三农”问题突出,而且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就业和生态环境压力大,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体制机制性障碍较多。2005年,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为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对外依存度为4.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9.7个百分点。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拓宽农民致富门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可以拉动农村需求,提高农村消费在全社会消费中的比重,从而推动中部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和繁荣;大力发展农村工业,逐步实现农区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可以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不仅能够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而且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的外向度。总之,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将有效地促进中部崛起,使中部地区成为我国区域板块中新的增长极,进而形成我国新阶段东中西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抓住五个着力点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的产业支撑。根据党中央把中部地区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发挥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的精神,中部新农村建设应把发展现代农业摆在突出位置。从河南的实际看,一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双汇、三全、思念、科迪等涉农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十一五”期间力争60%以上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二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重点支持5—10家农业类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十一五”末力争使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由当前的48%提高到53%,科技成果转化率由40%提高到45%。三是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用3年时间,完成对部分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在全省培育70家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和20家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3年内使全省农村连锁“农家店”的覆盖率达到100%。

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做大做强农村非农产业。这些年,河南坚持“围绕农业上工业,抓好工业促农业”,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特别是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建立起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体系,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上尝到了甜头。目前,河南的粮食年加工能力已达到270亿公斤,占全省全年粮食总产量的63%,创出了“双汇”、“莲花”等一批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2005年全省食品工业产值将近2000亿元,占了全省GDP的1/5。在立足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农村非农产业方面,我们的考虑是:坚持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农产品、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以粮食、畜禽、果蔬为原料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以采掘业、冶金、建材为主的原材料加工业;“十一五”期间力争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0.5∶1提高到0.8∶1;在工业布局、项目审批以及投资、信贷、税收、补贴等方面,扶持县域工业发展;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拓展农民致富门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目前中部各省农民收入水平偏低,2005年中部六省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和最低的省份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6元、614元。因此,中部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广辟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从河南的实际出发,我们的设想和打算是:其一,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帮助农民增加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十一五”末全省粮经比要由现在的64.3∶35.7提高到60∶40。其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2006年力争使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达到45%以上。认真落实《河南省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办法》,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三,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扶持力度。2006年省财政安排14.5亿元用于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筹集3亿元用于小麦良种补贴,安排2000万元用于农机购置补贴。坚持开发式扶贫,“十一五”期间解决400万人口的脱贫问题。

建设开放有序的农民教育体系,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年,河南立足全省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多元化等实际,注重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以培养适应城镇化、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为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以培养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村干部为重点,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他们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和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后这方面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建设开放有序的农民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十一五”期间,在全省重点建设100所县级职教中心和100所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转移就业培训,发展技术型、外向型劳务输出。2006年筹措1亿元,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00万人。“十一五”期间,各县要建立就业培训中心,对全省5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50万人。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解决农民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这两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每年都为农民办一些实事,着力解决农民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要做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今年安排14.5亿元资金,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杂费、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财政补贴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覆盖人数占全省农民的一半以上,2008年基本覆盖全省农民。繁荣农村文化事业,2006年重点支持新建、改造20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十一五”末实现乡镇有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室。同时,进一步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饮水安全方面,2006年筹措5.4亿元,重点解决高氟、高砷、苦咸、重污染等地区15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十一五”期间解决90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电力建设方面,今年重点解决好农村电网改造盲点村、无电村建设问题;公路建设方面,今年投资65亿元改造和建设农村公路1.9万公里,解决和改善1万个行政村通油路问题,“十一五”期间新改造和建设农村公路9万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此外,要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三、中部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持全面发展。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做到既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又重视农村社会发展;既要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又要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既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又要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防止片面性,绝不能搞“单打一”,尤其要防止将新农村建设搞成单纯的“新村建设”。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与推进工业化,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实践中绝不能将彼此对立起来,既要防止因强调工业化、城镇化而冲淡新农村建设的倾向,又要防止因强调新农村建设而忽视工业化、城镇化的倾向。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来谋划和推进,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要通过新农村建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分化,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农村新社区。要不断提升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推动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对农业、城镇对农村的带动力,走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道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在此背景下,建设新农村,必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从主要重视农产品的产量,转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更加重视品牌和质量安全;从主要依靠传统技术,转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向发展节约型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现代工业部门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逐步改变以人力为主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用工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改变农业与其他产业分割的状态;把工业企业的管理理念引入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企业化、精准化、市场化。要把推行清洁生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以农药化肥减量化、畜禽粪便无害化和外荡养殖清洁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行动,大力推广秸秆气化、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尽量减轻环境压力。要注重产业协调配合,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坚持以创新求发展。广大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靠改革开放、靠市场机制、靠自力更生建设新农村的观念,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要求,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双层经营体制,重点是进一步明确界定集体所有权主体,细化集体所有权的权能;进一步明确承包经营权的权能,细化农户对承包地经营所负有的责任与义务;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权流转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特别是要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规范国家征用农村土地行为,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要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主要包括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规范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和创新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规范和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和创新农村科技体制,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改革和创新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更好地为农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作者陈全国: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

来源: 求是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