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主席Janet Yellen最近在展望2010年美国经济和通胀前景时指出:“大规模财政赤字将导致高通胀的说法具有误导性”。她认为,在拥有独立央行的发达国家,不论是短期还是长远看,政府赤字都不会引发通胀。并且只认为,在拥有独立央行的发达国家中赤字与通胀没有关联,独立的央行可成功地令通胀保持在低位。
无疑她所讲的前提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达国家;二是强调了独立的央行。
央行正向“独立”转变
由此看来,最近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人事变动颇耐人寻味。
日前,国务院批准了周其仁、夏斌、李稻葵共3位经济学家成为货币政策委员会新成员,同时樊纲已到期离任。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构成需有“金融专家一人”,此前都是只有1名外部经济学家。虽然货币政策委员会并不是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只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咨询议事机构,但其重要性绝不可低估。
此前,基本由技术官员组成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在经济形势平稳时,是具有足够多的经验应对。但2009年和2010年的经济形势,都是用“最困难”、“最复杂”、“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很多”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现在的经济中的很多情况和问题是过去从未见过的,过去的经验是否还有效?新的形势下,更迫切需要的是从市场经济出发的具有远见的洞察力和思想。
2008年中,中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就慢了一拍,这一直为市场人士所诟病。虽然货币政策委员会并不决策,但也难逃其责。
此次,三位经济专家同时进入货币政策委员会,说明决策高层或许并不希望在充斥着技术官员的咨询机构中听到太多的传声筒式的声音或单纯基于数字的解释,而希望听到更多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具有经济学思维的远见。
虽然这次人事变动相距独立的央行还是遥遥,但这是迈出的重要一步,至少独立的经济学家的声音得到了更多的认可。3位经济学家入围,必然不是为了应景,而是高层需要他们的思想和观点。
政策退出或略加速
因此,我们判断这会影响今年政策退出的节奏和力度。
在美国,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每位成员的观点和思想都受到媒体和市场的研究和关注。因为作为美国货币政策的决策者,他们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一方面权力小多了,另一方面大多技术官员的思想掩盖在面具之下,无从显现。但这次3位经济学家的思想,却都各具光芒。
比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教授,其非常重视市场的力量,强调市场体制下的公平。
对于刺激政策,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批评。去年在一次会议上,在被问及货币政策退出时, 周答称:“我的看法是货币政策本来就不应该像那样进入。美国投放很多货币是因为他们有很多‘有毒’资产,中国并没有美国那么多‘有毒’资产,所以并不需要像那样进入。”
今年2月初,周表示中国经济刺激政策目前已到了退出的恰当时期,并认为中国应该率先退出。3月底,就在他被任命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前几天,他又再次阐述了同样的观点。
总体上,周是一个坚定的市场派,并支持货币收紧。
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研究员认为,去年货币政策整体描述是过于宽松,而不是适度宽松,今年货币政策的基调是“回归正常状态下的适度宽松”,以应对依然复杂的经济形势。
这些经济学家, 尤其是外部的经济学家,相比原来的委员,具有更多的独立判断和市场经济的思维。虽然他们意见也有不一致,但是总体上他们对货币政策退出的态度都相对比较开放和认同。而且这次3人同时当选,于决策层而言,将是提供咨询意见方面的一股较大的声音。
新的人事变动, 改变了央行现有的咨询架构。我们认为,这些经济学家的思想,将影响最后的决策,从而或将使货币政策退出略为加速。当然这个判断本身可能也难以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