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价呈“温和”上涨之势。扣除翘尾因素、结构性因素,目前中国经济尚无过热迹象
● 2月份新增贷款7001亿,调控作用明显
新一轮加息预期正风雨欲来——这是昨日中国公布一系列2月份经济数据及亚太区几大央行利率决议结束后,市场上一种较为强烈的情绪反应。
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7%,增速远超市场预期,不但创近15个月以来的新高,还一举推动银行一年期存款重回“负利率”时代(注:衡量通胀程度的CPI涨幅高于一年期利率;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
在此背景下,通胀预期和可能的经济过热会否催生进一步的紧缩政策,再次点燃市场。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的分析师普遍预计,第一季度不可能出现加息。当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目前的CPI“符合预期”。
2.7%当不起“最适当”
“今年前两个月,受蔬菜、水果和居住类商品价格上涨较快等因素的影响,我国CPI同比上涨2.1%,其中2月份同比上涨2.7%。”国家统计局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言人盛来运昨日指出,物价呈“温和”上涨之势。扣除翘尾因素、结构性因素,目前中国经济尚无过热迹象。
A股昨日应声走低,上证综指最低探至3027.01点。分析师认为,负利率时代回归使各路资金对未来调控政策出台的防范心理加强。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虽然2月份CPI涨幅并不在意料之外,但既然涨幅已经超过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百姓预期的波动。
“目前,除了银行基准利率维持不变,国内银行业同业拆借利息、住房按揭贷款利息等都已经上涨。”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预测,“央行在下个月加息的可能性很大。”不过,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认为,2月份CPI数据对于通胀预期影响为中性,一季度不可能出现加息,6-9月份比较可能。“不过由于2月份7000亿元的信贷规模仍偏高,央行很可能在两会结束后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同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显示,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001亿元,显著低于1月份1.39万亿元的新增规模。李稻葵对此表示,2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的下降,说明监管层对金融机构的调控政策基本发挥了作用。
事实上,央行副行长苏宁在两会期间曾明确表示,“调控社会资金供应量,央行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也包括加息,央行将在最适当的时候使用最适当的手段”。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指出:CPI上涨2.7%似乎还担当不起“最适当”这个词。“接下来央行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在内的弹性操作将会愈加频繁。”
昨日,央行发行了1200亿元3个月期央票,同时进行了830亿元的正回购操作。从央行在公开市场的操作来看,可能并不急于采取相对严厉的加息措施。
自今年1月份以来,央行已先后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
亚太各央行“谨慎当头”
3月11日,包括菲律宾、韩国、新西兰在内的几大央行也各自出炉了利率决议。加上3月10日议息的泰国央行,五大央行一致决定维持基准利率不变,显然,上周马来西亚央行的加息举措并未出现“带头”作用。
不过,不少分析人士从利率报告中解读称:亚太地区央行的加息时间表将整体提前。泰国央行指出,如果当前的政治局势没有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央行可能在下月的会议上宣布加息。韩国央行表示,加息时机“就在不久的将来”。
“预计美联储将会在今年6月加息。”谢国忠对记者表示:“而亚太地区的各大央行将会早于美联储加息,上半年纷纷加息的可能性很大。”奚君羊则分析称:“现在各大央行既要避免提早实施紧缩政策可能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又要避免前期的大量刺激政策导致经济过热,然而短期内不可能采取合适的实际行动,因此以言论来进行口头示警从而改变公众的心理预期,为未来避免经济过热‘打预防针’。”(付碧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