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国经济经受住了严峻挑战,在全球经济负增长的大背景下率先实现企稳回升。然而,2010年国内国际局势依然复杂多变,如何打牢经济复苏的基础,全面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12月上旬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未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把“促转变”作为“关键之年”的工作主线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可以说,在“保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后,“促转变”已成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线。
“2009年,由于特殊时期、特殊的经济环境,政府把保经济增长放在首位。不过,特殊时期的应急政策如不能在合适的时机作出调整,也会给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与隐患。”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表示,“本次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内涵十分明确,就是指经济发展并非仅是GDP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张,而是要让经济增长不仅民生目标明确,而且在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之间达到平衡,投资、消费及出口之间达到平衡,产业与产业之间达到平衡。”
“可以说,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是个转折点,关注的问题明显由短期向长期转换,政策处于调整的关键时期。”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表示。
“据我们的判断,2010年将是形势十分复杂的一年,也是我们谋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为关键的一年,转变发展方式其实是一个长期问题。现在,短期目标‘保增长’见了成效,明年经济环境也将好于今年。在这个时候,的确应当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为中国经济长久发展夯实基础。”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进一步指出。
调控政策基调不变,“针对性、灵活性”增强
在各界对中国经济前景作出谨慎乐观的判断后,国家后续调控政策是否转向引发广泛关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关注民生成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共同“重点”。尽管双政策主基调不变,但“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提出为未来政策调控预留了较大的空间。
对此,易宪容表示,2010年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会“退出”,但不会出现2009年由于特殊经济形势造成的货币投放极度宽松的情形,银行信贷在2010年会有所收缩。如果2009年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多在“宽松”上,2010年重点则该放在“适度”上。
专家普遍对于2009年货币供应量增速大幅高于GDP增速表示担忧,并认为货币政策的微调在所难免,而且会更加注重信贷速度与平衡的问题。对此,王小广的看法更为明确,“未来政策走向将会更加关注信贷货币政策尺度的掌握,而财政政策有必要维持现在这个积极的态势,而且财政政策应该放在更加重视民生这样一个出发点上”。
“可以说今年经济工作会议面临的决策难度比往年更大,因为国际国内经济局势尚不明朗,我国经济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更为艰巨,对政策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中央和地方在认识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现在我们面临的一大风险就在于如果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不强,2010年经济很容易走向过热。如果不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经济还有再次下滑的可能。”祝宝良表示。
“通胀预期”压力不大,其他风险不可忽视
在2009年我国货币供应创出天量、世界主要国家投放巨额流动性的背景下,通胀问题成为媒体和民众广为关注的焦点。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物价的持续回升正在导致通胀预期不断增强。本次经济工作会议虽然只提及“管理通胀预期”,但专家表示,这一提法显现出政府宏观调控的前瞻性。而早在今年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已经首次将“管理通胀预期”与保增长、调结构一道列入宏观调控重点内容。
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表示,应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有助于缓解通胀预期。所谓通胀预期,不是真正的通胀。事实上,在总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单纯的货币供应快速增加引发实体经济通胀的可能性较小。对此,王小广和易宪容等专家均认为,在中国目前的CPI体系下,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专家也指出,虽然CPI等指标可能不会显现出通胀苗头,但是资产价格泡沫化的风险却不容忽视。股市和楼市的过度活跃和投机过热,往往是通胀的前奏。管理通胀预期对于货币政策来说,关键是保持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形势相适应,因此必须调节货币流向、信贷结构,防止大批资金流入股市并助推资本市场泡沫化。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祝宝良说:“我主张明年货币增长控制在17%左右,否则肯定是有风险的。”
专家特别强调,应当未雨绸缪高度关注房价上涨问题,一定要避免房地产市场重蹈2009年利用银行金融杠杆大肆炒作而非理性暴涨的覆辙。12月14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重点是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